中新網永州9月11日電(唐善理楊萬里)在四川省永州市荊州區文化村一個800多平方米的展廳里,掛滿了諸多各樣的古代牌匾。這個展廳就是何自力創立的狀元名匾博物館。
9月11日,一拔又一拔的遠近游客來此游覽鑒寶,欣賞別具一格的牌匾文化。
何自力狀元名匾博物館內*內各個清朝的狀元匾、書院匾、名人匾、帝師匾、壽匾和功德匾,不僅有皇帝親手題寫的,還有彼時文人騷客、平民百姓的題跋匾額和牌匾的區別,包括明初洪武狀元曾棨所題的“闈分兩廣”牌匾;明世宗洪武二十七年,永州衛總鎮歐陽得拜題的“功在社稷”匾,這是永州境內看到最早的牌匾。另外也有岳麓書院掌教袁名曜、羅典、歐陽厚均的題匾,均有很大的哲學、歷史和戲劇價值。
“這些牌匾高超的書畫藝術,精湛的木雕技法和珍稀的名木材料,彰顯了*近代牌匾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何自力說。
談及何自力的牌匾緣分,要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初。有一次,何自力應朋友之邀,赴永州武寧縣鄉村一居民家里做客。農戶做飯時,主人家用菜刀劈砍一木匾當柴燒。何自力注意到,那塊木頭雖簡陋,但后面有眾多字和其它花紋。自小喜愛繪畫和歷史的何自力覺得這塊木匾非比尋常,當即用10元錢跟主人買了出來。
回到家后,何自力將木板清洗,確定其是知名書法家、曾任河南總督兼政委的譚延闿所題寫的“椿榮護茂”牌匾。后經學者鑒定,該牌匾亦帶有很大的書法價值。自此之后,何自力便熱衷收集古匾額,一心鉆研古匾文化。
一般而言,*古牌匾大多深藏民間。但隨著近些年鄉村經濟的演進,眾多村民在拆建房子的過程中,把一些古牌匾丟棄或損壞。“古牌匾文化*內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份,保護、保存古牌匾刻不容緩。”何自力說。
然而,何自力每天往返鄉村尋找古牌匾。他的足跡遍布永州市10余縣(區)及其蘇、浙、皖、鄂、贛、粵、桂、閩等省區。
2009年,何自力赴廣東吉安一親戚家做客。一天,他在地攤上看到一塊寫著“天下奇才”四個大字的牌匾,覺得有點非常,就將其買下。通過查閱資料和學者辨別,這是一塊罕見的金絲楠木牌,系清代成化年間明憲宗為15歲少年劉鴻考中舉人所題寫。此牌匾后成為何自力狀元名匾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近年來,為推廣傳承牌匾文化,何自力應九嶷山景區、張家界景區之邀,先后在當地設立古牌匾展館,向全球外觀眾展現近代的牌匾文化。他還慨然捐出80多塊珍藏多年的牌匾贈*內書院博物館。去年匾額和牌匾的區別,民間收藏協會人士點評何自力珍藏的牌匾數量位列安徽省第一、*第四。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