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其實是當當
“正大光明”大放光明
每年春節,正午的暖陽直射入乾清宮,照射在地板鋪設的金磚上,經過金磚反射,陽光會將匾額和以下的5條金龍依次點亮,“正大光明”真正大放光明,從左邊髹金盤龍柱被照亮開始,至右側金柱被照亮結束,全程約半小時。
提到這塊在冬至必打卡的匾額,很多人也許會聯想到一段帶有奇特色彩的歷史,那就是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建儲匣”——
自雍正開始,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秘密說出繼承人文書,一式兩份,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去世,由首相取下“建儲匣”,和皇帝身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確認后據悉皇位的承襲人。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寶座的。據說那時掛在那兒的題字,是乾隆帝根據他曾祖母順治帝的筆跡臨摹的。
故宮值得一看的有故事的匾額,可不止這一塊哦!
這種皇帝手書的匾額匾額文化和知識,你就會念嗎?(匾額要從右往左念喲!)在博物館媽媽樂樂的《去博物館》里,有她和畫家孫藝萌給你們精選的最值得一看的文史知識和有趣的故事。故宮博物院古鐘表修復師亓昊楠推薦這本書時說:“博物館里珍貴的藏品和豐富的歷史,在精彩的講解和富有趣味的繪畫中‘復活’了。”
去博物館
去博物館參觀游玩是件十分有意思的事,因為它的收藏及其真實感——即便是標本模型,也有近距離的生動。但是全球各地有這么多精彩的博物館,不可能全都去到,有了這本《去博物館》,就能彌補這些遺憾。
這本書是由去過*101座博物館的親子博物館游倡導者樂樂老師將自己數十年帶數百萬家庭去博物館的精粹總結提煉,以自己和父親去博物館的歷程為線索串聯起豐富的常識素材,講解了故宮和*最值得游覽的博物館。
去博物館,不只是是看藏品,更是看博物館和古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一座博物館,其實可以包括歷史、地理、建筑、天文、人文等各方面知識。看懂博物館,看懂背后的文化,才是去博物館真正的意義。
《去博物館》講解了40+博物館建筑、110+珍寶藏品、230+百科知識、30+博物館大怪獸,涵蓋了歷史、地理、建筑、天文、人文等超全模式,詳細講解了藝術、國寶、山水畫、絲綢之路、浮世繪等必備的知識概念,一本書從兩個維度講解知識。
這本書為寶貝構造了立體的常識結構,培養多方面的邏輯認知能力。同時也有一個通識教育的橋梁和窗口,激勵孩子們去深入探討,主動追求更為廣闊的美術、文化、自然科學的世界。
批評性認知是教育非常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匾額文化和知識,不同于其他博物館類童書,《去博物館》正是利用了闡釋性認知講解,引導孩子以合理、開放的形式探討,通過去博物館培養孩子清晰準確的表達能力和邏輯嚴謹的思辨精神。
書中插畫也別具一格,由學院和肯第高等藝術大學雙學位旅法插畫師歷時24個月細致打磨。
(本繪畫家孫藝萌在創作的厚厚手稿,色彩在書上高度還原)
插畫中流露著西式浪漫,是中式和西歐藝術的完美融合,用有溫度的方法給孩子展現博物館,讓文物不再冷冰冰。
隨書還附贈了16頁配套打卡護照,手繪圖加文字介紹,專屬小觀眾的高顏值故宮尋寶圖,與博物館互動,帶著手冊去故宮打卡吧。
去博物館不僅撬動孩子的好奇心、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外,21世紀人才所必備的素養在博物館里都能受到培養,最關鍵的是培養的過程可以像尋寶、探秘一樣有趣。
閱讀這本《去博物館》,希望我們可以思想和身體同步行動,真正體驗博物館的美麗。正如本書作者所說,“如果世界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那么博物館就是一間沒有邊界的課堂。”翻開這本《去博物館》,相信孩子會真正愛上“去博物館”。
《去博物館》
隨書附贈打卡護照
4.5折包郵,點擊購買
↓↓↓
近期活動
贊且在看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