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介紹
邢偉,字一葦,號龍湖居士、岱松齋主。1967年生,山東濟南人,現為*書法篆刻院委員,*詩詞學會會員,*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院研究員,香港文聯書畫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濟南市楹聯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泰安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泰安市科協藝術交流中心副部長。畢業于藝術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班,師從歐陽中石、魏啟后、劉守安、杜占晨先生,潛心研究“詩繪畫印”,工治印,擅書法,其佳作多次入展*書法展并獲獎,被上海故宮博物院、榮寶齋等戲劇專業機構收藏,并成為聯*教科文組織交流的文化精品,*家、省級報紙發表詩歌及藝術繪畫作品800余篇。
天道酬勤厚積薄發——邢偉書法繪畫美術鑒賞
邢偉別署石琴齋主,1967年8月出生,山東濟南市新汶人。畢業于徐州師范學院,后就讀于首都師范學院藝術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班,曾師從歐陽中石、劉守安、杜占晨、張同印、葉培貴、王元軍、云志功、魏啟后、朱學達等名家。自少年習書畫篆刻和哲學創作,擅篆隸和草書,工書畫,崇尚金石,雄渾古樸,飄逸勁拔,沉雄恣肆,曾獲*高校生藝術展一等獎、*硬筆書法競賽一等獎,多次入展省內外書畫展并獲獎。在省內外報刊發表詩歌六百余篇,滋養了豐厚的文化積淀;歷年來專注于泰山古文化、商周金文、甲骨文、秦漢印泥的挖掘研究工作。
我與邢偉是二十余年的忘年交。我已過古稀之歲,他則剛過不惑之年。久而久之,我對他和他的書畫篆刻書法便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每次去他家,我必先入其書房觀字。墻壁上、書櫥上,凡是能掛之地,皆有字幅懸垂。真草隸篆,大幅小幅,琳瑯滿目。或古典優雅,或氣質溫婉,或魅力妙巧。每次觀賞天道酬勤甲骨文作品,驚嘆之余,我就會看到他有巨大的進步,作品日益成熟。
*書法是一種特殊的戲劇方式,最具備文化的特點。它包含著書者的文藝修養和審美追求。即可以言志,又可以載道。即可以自娛娛人,又可以修身養性。人品即作品。古人云,學書在法,其妙在人。
天道酬勤甲骨文作品,觀之耳目一新,品之味道清香,思之高格兀立。此點,邢偉認識頗為到位。
他在藝術實踐中為尋求此種高妙之境界,不懈一絲一毫之氣力,不茍一分一寸之光陰。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還是山,看水而是水”,最后一層境界的修煉和推動,必定是書者順利之方式。縱觀邢偉多年來藝術所走過的道路,盡管曲曲折折,但步子是穩健的,且已漸入佳境。
他已經把藝術當做生活中的一種趨勢,一種模式,一種寓意。20余年里,無論做什么工作,身居何地,他對翰墨的偏愛都一直如一。他勤于、執著、勤奮。利用所有余暇,臨習了大量名碑古貼。鉆研愈深,愈覺書法美術的博大精妙。巍巍泰山,古今中外名家匾額遍布,儼然一座藝術展廳。邢偉生活在泰山腳下,徉徜其中,心意快活,汲取了長期豐富的營養。他不想傍人藩籬,落人窠臼,從古迄今,又自今返古,在承襲傳統筆墨的基礎上,不斷成長自己。有同行說他善變。其曰:“不變不行,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言,打下去還需要打起來,打不下來,就是學死了。”
他諸體皆通,但為了做到融會貫通,恨不能一日當十日用,早一點把握基本功,盡快觸摸到*美術藝術的命脈。為此,他擺脫大學時臨習繪畫的順序,遵照弘一法師所說的去做。“先從篆字下手,再寫隸,再寫楷,最后寫草”。經過幾年的盡力,他受益匪淺,真正理解到前輩書道的奧秘和樂趣。邢偉的書畫作品,無論是大幅,還是尺牘,無不表現著自己深厚功底和戲劇感染力。他在用筆、結字、章法、墨法諸法中,最推崇用筆之法。不同書體用筆就不同,每一筆劃,每一個字,都需要安排得如同其分,達到最上境界。他不惜余力,書路坎坷,上下求索,終悟得用筆神法。所書內容在其宣紙上,隨興馳豪,心象獨造,從而展現出一種奇特的渾厚博大之格調,別有一番飄逸優雅之詩意。
邢偉書法繪畫仍然不斷造就出優秀的精品,但他大腦非常清醒。從不求怪異,更不趨時風,他仍然追求一種特色的散淡、飄逸、古樸、典雅的簡約。他信仰“天道酬勤”、“厚積薄發”。古人所言“拳不離手曲不離口”,乃為真言也。他常有數日不寫就有心失手癢之感到。別說古人作品,就是今人作品,甚至街上店面優秀的匾額,他都當范例,加以臨摹。舟車之上,風景之中,凡不能寫時,他便去用腦思考藝術之道。
他非常重視藝術理論的學習,深知功夫在藝術之外,也是需要扎實錘煉的。他博覽群書,涉獵廣泛,博采眾長,兼取并蓄,使他的文化底蘊得以非常濃厚扎實,他偏愛文學創作,在報紙上發表過不少電影和文學。他的書法剛勁老道,渾樸出新,大受觀者好評,求之者甚眾。他亦通曉中醫,家人或同事小恙,即能開方抓藥。
邢偉為人誠懇敦厚,不善張揚,淡泊名利。緣于此,他的書畫題跋才能有步步登高之局面。近年來,他的書畫題跋作品除在一些展會館推出外,還常常在不少報紙上發表,更多的是被單位和友人收藏。
鑒古悟道,知今識途。希望他再接再勵,不斷探求,讓藝術佳作即有傳統功底,更具備自己的時尚與樣式,以展現新時代之精神。
王兆新庚寅年春天于岱下若魚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