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您向往尋訪一座集中華傳統文化精華于一體的圣地,且對那些匾額背后的科舉傳奇充滿好奇,那么您非得去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走一遭。那里的館長姚遠利,他個人就有著諸多引人入勝的生平故事。
轉型藏匾
姚遠利,這位在京城小有名氣的藏家,他的藏品里藏有超過五百方古硯。即便在20世紀90年代,他只是高中畢業,但他寫的關于古硯分類的文章,還是被《新華文摘》給刊登了。不過,后來他發現匾額更能體現文化傳承,于是從收藏第一塊“選舉孝廉方正”匾開始,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匾額的收藏之中。這一轉變,使得他的收藏領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辦博物館
姚遠利經過多年的積累,最終成功創辦了全國獨一無二的科舉匾額博物館。在他看來,這個博物館不僅蘊含著藝術的魅力,還肩負著傳播思想和教化的使命,其目的是通過文化來觸動人心。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坐落于北京市朝陽區的高碑店地區。博物館門前的那座無字石坊,源自江西金溪,至今已有明萬歷年間的悠久歷史。門楣之上,那片未被雕琢的空白,仿佛承載著家族未能實現的愿望,讓人不禁心生感慨,歷史之厚重油然而生。
四處尋匾
姚遠利為了尋找匾額文物,已經走過了十幾個春秋,他的腳步遍布了國內眾多古玩市場和農村集市。他勤奮努力,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藏有匾額的地方。在這段漫長的尋寶歷程中,他既有找到寶物的喜悅,也有屢遭挫折的失落,但他從未放棄,一心想要收集到更多有價值的匾額。
高校辦展
近幾年來,他在北京建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知名高校接連舉辦了科舉匾額拓片的展覽。那座被譽為“勵志堂”的博物館,已經變成了北京市的一個“社會大課堂”,吸引了大批中小學生來此感受科舉文化的魅力。在展覽里院門匾額,大學生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辛勤付出,而中小學生則從中獲得了激勵和鼓舞。
直面質疑
在日常生活中,姚遠利對權威持有敬意,但并不迷信。有人曾直言相告,“科舉”并非全是正面詞匯院門匾額,并且對他在博物館設立的科舉匾額專區提出了疑問。他經常直言不諱地闡述個人看法,并從理論角度歸納了科舉匾額的五大特點。在他眼中,這些匾額不僅具有宣傳教化的作用,也是科舉歷史的實物記錄,蘊含著豐富的價值。面對外界的不解和疑問,他沒有選擇回避,反倒是更加努力地投身于弘揚匾額文化的行列。
感慨價值
姚遠利常感不悅,這多是因為人們對于匾額的價值評價偏低。比如,某些博物館館長將他僅僅看作是“民俗研究者”。在他眼中,匾額不僅是國家治理中的藝術形式,更是國家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他心中,匾額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然而,與韓國對匾額的深入探究相比,我國關于匾額的專著卻相對較少。他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并重視匾額文化。
你對這塊蘊含著深厚歷史和多元文化的科舉牌匾也懷有探詢之心嗎?那就請點個贊、轉發一下,同時在評論區里留下你的看法。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