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楹聯、碑刻的布陣雍和宮網站時間:2008-11-13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雍和宮的橫匾、楹聯、碑刻大多是清帝乾隆的御制,既體現了這一代皇帝政治家的骨氣,又兼具了他的哲學才華和佛教造詣,是具備重要歷史價值的遺存瑰寶、佛學瑰寶、書法瑰寶。
現將城隍廟碑記、楹聯、碑刻的布陣介紹如下:
雍和宮最南端有成品字形的三座牌坊。東碑亭之前匾為“慈隆寶葉”,后匾為“四衢凈辟”;西碑亭之前匾為“福衍金沙”,后匾為“十地圓通”;宮之正中牌樓南向匾為“寰海尊親”,北向匾為“群生仁壽”。這六塊石碑均鈐“乾隆御制之寶”印。
自正中寶坊而內,經高樹繁茂、綠草如茵之清洌輦道,抵琉璃飾頂、紅墻朱漆宮門,宮牌匾上懸滿、漢、藏、蒙四體字、九龍飾邊的“昭泰門”匾。
過昭泰門,進寬敞的天王殿院,院內除鐘鼓二樓外,有兩八角亭閣,亭內各立一高三米巨碑,東側亭內碑文滿、漢文,西側亭內碑文藏、蒙文字之乾隆御制《雍和宮碑文》。雍和宮之天王殿名為雍和門,乾隆題寫的“雍和門”匾高懸門,匾刻滿、漢、藏、蒙四體文字,匾邊條紋雕刻九條盤龍,十分奇特。雍和門殿內額曰:“現妙明心”,聯為“法鏡交光,六根成慧日;牟尼真凈,十地起祥云。”皆系乾隆御制,“現妙明心”匾上鈐有“乾隆御制之寶”印。
雍和門殿后,有一歇山牌樓,亭內立一高6.2米,每面寬1.45米方碑,碑刻滿、漢、藏、蒙四體文字之題記《喇嘛說》。該碑刻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是清帝乾隆八十二歲高齡的力作,是確立“活佛轉世,金瓶掣簽”歷史定制的重要文獻。碑文后鈐少見的“八徵耄念之寶”印和“自強不息”印。
雍和宮的大雄寶殿,名為“雍和宮”殿,門楣正中懸九龍鑲邊,書滿、漢、藏、蒙四體文字之乾隆御制之寶“雍和宮”匾。殿內懸掛兩副御筆匾額。一為,“接引群生,揚三千大化;圓通自在,住不二法門。”另一為,“法界示能仁,福資萬有;凈因臻廣慧,妙證三摩。”另有一幅是近代美術家啟功先生的補璧,聯為“超二十七重天以上,度百千萬億劫之中”。
雍和宮殿后的永佑殿,是雍正皇帝在肇封貝子時居住的地方,也是曾停放雍正梓宮之殿,故名永佑殿。殿外匾額上懸乾隆御制“永佑殿”匾,亦為滿、漢、藏、蒙四體文字寫成。殿內聯為,“般若慈源,覺海原無異抓水;菩提元路殿匾額,德山相見別峰云”。
法輪殿是佛教菩薩說法之所在。殿外匾額上懸乾隆御制殿匾額,滿、漢、藏、蒙四體文字之“法輪殿”匾。殿內北院墻懸乾隆御制匾“恒河筏喻”,南門楣懸清咸豐帝御制“妙盡無為”匾在宗喀巴大師前大殿橫楣上懸“無量壽輪”匾,字跡與咸豐帝之筆體同樣,而鈐印章模糊不清,難以確認書者。法輪殿內掛:乾隆御制對聯,為“是色是空,蓮海慈航游六度;不生不滅,香臺慧鏡啟三明”。
據《日下舊聞考》載,法輪殿內還有一副對聯,為鬘云采護祥輪,錦軸光明輝萬象;龍沼慶貽寶地,玉毫圓足聚三花”。此聯現已無存。
法輪殿左右山殿西為戒壇,東為班禪樓。據《日下舊聞考》載,戒臺樓與班禪樓內均有石刻、楹聯。戒臺內額日:“律持定慧”,聯日:“法會啟無邊,共守真如愿力;律宗超最上,總持實相因緣”。班禪樓內,樓上額日:“能仁普度”,聯日:“寶地徧沾功德潤;香臺恒擁吉祥花”。樓下額日:“慈云應念”,聯日:“廣一切善緣,現莊嚴相;普如是功德,發歡喜心”。現戒壇、班禪二樓內的碑刻、楹聯均已無存。
萬福閣、延綏閣、永康閣并峙,三閣之殿名石刻之形制與前幾重大殿同樣,亦為乾隆御制滿、漢、藏、蒙四體文字之殿名匾。
萬福閣為三層重樓,上層檐下對聯“圓觀并應”,中層檐下碑記“凈域慧因”,下層廊柱聯日:“慧日麗璇霄,光明萬象;法云垂玉宇,安隱諸方”,均系乾隆御制之寶。閣內三層北向聯日:“說法萬恒沙金輪妙轉,觀一心止水華海常涵”;南向聯日:“以不可思議說微妙法,具無量由旬作清凈身。”此二聯皆乾隆御制。閣內二層東向聯日:“示第一義諦,開不二法門”,是宰相介福敬書;西向聯日:“日月臨初地,人天仰化城”,敬書人因柱聯損壞已無從查考;南向聯日:“定光澄月相,慧海涌潮音”,是皇帝錢陳群敬書;北向聯日:“雨華莊寶相,湛月朗心珠”,是皇帝汪由敦敬書。
據《日下舊聞考》載,萬福閣內尚有兩塊匾額。一為“緣覺妙諦”,一為“放大光明”,現已無存,其懸掛的位置亦無從考證。另萬福閣內三層西向聯:“丈六顯金身,非色非空;大千歸寶所,即境即心”;東向聯“合大地成形,非有為法;與眾生同體,作如是觀”,現已無存。另,永康閣內對聯“慧日朗諸天圓輝寶相,吉云垂大地凈掃塵根”,延綏閣內對聯“獅座寶花拈來參妙諦,檀林法乳觸處領真香”,也已無存。
萬福閣后是綏成殿。殿名匾為四體文字之乾隆手書“綏成殿”匾。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