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學顏書家面面觀
■張金梁
鴉片*爭后,*社會動亂混亂,進入到反專制、反侵略具有革命性質的汗青時期,在文化戲劇上也發生了保守與變革競爭及西學東漸的窘境,當時有應用與戲劇雙向作用的繪畫,表現出三個特征:一是館閣體仍舊帶有強大慣性和生命力,在社會上默默流傳;二是碑學新觀念下的藝術異軍突起,大有推倒唐楷,樹立魏碑唯我獨尊之勢;三是出現了不少碑帖兼融的書家,入古出新、別樹一幟。特別讓人感興趣的是,在此特別復雜的文化氣息里,唐楷中的顏真卿楷書以其新穎的韻味,仍然在書壇上居于重要位置。
一、*時期學顏書家
東漢滅亡而清朝確立,有識之士為民族強盛不怕犧牲、英勇奮斗,在敘事達志的繪畫上,與剛正雄強、氣勢澎湃的顏字出現共鳴。如*創始功勛孫中山、黃興等的書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受顏真卿影響,字里行間無不表現著陽剛之氣與大無畏精神。孫中山之字不計工拙,雄邁俊逸,遒麗天成,一派自然;而黃興的筆墨,則在顏書體勢中加入北朝碑字筋骨,剛正勁健更具豪杰氣概。顏字的高尚美能讓人提氣勵志,這只是他們寧愿習顏字的重要理由。從書壇的詳細狀況看,學顏者可分為專師與兼融兩種類型。
(一)專師顏體,一以貫之
*之后,專攻顏體書而成大名者,譚延闿當為首選。譚延闿(1880—1930),字組庵,湖南寧鄉人。其父譚鐘麟曾官湖廣巡撫,善書。組庵幼承家訓酷愛翰墨,*初被孫蘇州擔任為四川總督兼政委,后任南*民*總理及民事院教授之職。其書學顏魯公,亦受錢灃、何紹基、翁同龢影響,健筆凌云,骨力強大,氣魄宏偉,兼有倜儻灑脫、雍容典雅意態,大受社會看重,時人每以能掛一幅譚字為榮。其弟譚澤闿(1889—1948),號瓶齋,步兄之后塵,書法亦師顏魯公,雄渾質樸,雍容大度,體態腴美,骨力超強不及乃兄而溫和過之,與其長期寓海上鬻書不無關系。
譚延闿行書勛勞議論聯
此時期社會上習顏字有成就者,北方有北京華世奎(1863—1942),字思闇,19歲中舉人,入軍機處為領班章京,百日維新后回北京,自署“北海遺民”,賣字為生。酷愛顏真卿楷書,因經薦舉訓練,習顏書特重綱常,整飭規矩亦步亦趨;又點畫收斂線條剛勁,稍欠筆墨靈氣。后受碑學筆法影響,運筆顫行生出澀勢金石味,在必定程度上破除了板滯生硬,其書蘊藉共賞,適應市場,在當地頗具實力。同時在上海以顏書有名者也有胡濬,“戊戌變法”時其在朝廷翰林做事,入清朝后居河南鬻書自給,其與華世奎斷然相反,不太重顏書法度,而取其意氣為多,渾厚凝練,自然生動,不如華世奎嚴于法度,然亦除去不少做作弊病。
與華世奎南北遙相呼應的是海上唐駝(1871—1938),原名守衡,字孜權,江蘇武進人。因大量伏案,致使臉部駝背,人戲稱之唐駝。學書有成后,實業之外掛牌鬻書,名著《孽海花》出版其為之題簽,直接用唐駝落款,之后便斷然易名唐駝,字曲人,為書壇一大逸事。唐氏之書浸淫唐楷,取歐之骨架,柳之清勁,充實于顏字之中。觀其佳作,端楷書寫,以顏歐筆法體勢參半;若作行楷名人書法題字牌匾,則外拓用筆全以顏書蘊藉行之。唐氏為印刷業的開拓者,也是一位投身于教育事業者,除題寫了這些商業招牌及書簽外,還親手繕寫小學教材,出版多本自書尺牘,翰墨一時風靡*。然唐氏的目標就是寫好字,沒有向更高的藝術處境追求,局限所在不言而喻。
(二)以顏為本,融合北碑
宋代館閣體大都是在唐楷基礎上加以趙、董筆法而產生的。然在碑學漸盛的明清所出現的碑學大書家,大都是在顏體字的基礎上融合北碑而有創造的。唐楷中為何顏真卿的楷字獨具此特性呢?這是由于顏字的框架結構寬博,點畫自然,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之前成名者如何紹基、趙之謙,都是以顏字為基礎再嫁接北朝碑書而成功的。所以清朝嘉慶時的書家,有的是繼承了何、趙書風而眷顧顏字,有的則是在書寫顏字的同時,只是順便增加些新的碑學模式和技巧,在嘗試中有所獲。如被包世臣稱為“敘州三杰”之一的包弼臣(1831—1917),便步何氏之后塵,以小篆楷、行為根底而加之北朝碑刻,被包氏稱為后起之秀。再如王闿運(1833—1916)、楊守敬(1839—1915)等皆是得顏字體勢再佐之其它書學營養而成自家面目。
真正學顏而大變顏字并成名者,鄭孝胥當屬其一。鄭孝胥(1860—1938),字太夷,號蘇戡、海藏,福建閩縣人。清光緒八年(1882年)中舉,官至河南布政使,*后居海上鬻書。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云:“可以矯正趙之謙的飄泛,陶濬宣的板滯,和李瑞清的顫筆的弊病的,只有鄭孝胥了。他早年是寫顏字及蘇字出身的,晚年才寫六朝字,他的勁健很堅挺,有一種清剛之氣。”“最稀奇的是,他的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最像他的詩,于沖夷之中,帶有激宕之氣。”然鄭孝胥是一個重小恩而忘大義之人,曾任北伐大員,清亡后以遺民居于海上。然“九·一八”事變后,其不甘寂寞,隨溥儀任滿洲*官員,充當*侵略者叛徒,失去民族大義為崇奉唾罵,可謂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令人深思。
齊白石(1863—1957)書法大得顏真卿陽剛精神。齊白石是一位難得的自學成才,從民間畫家*手前輩者,贏得了“人民戲劇家”的高尚稱號。其書畫兼工,曾一度深習何紹基行書,并對顏書宏大氣象加以借鑒,獨創如同鉛字般工整的書法,看似笨拙刻板,實際其中涵義豐富變化無窮,既有顏字之意態,又有金農書之雅趣,單獨成篇如壘石堆玉,題在畫上頓成慧心精靈。白石老人之書法,筆下有一種強烈的陽剛之氣,與深得顏書精神不無關系。
齊白石《臨江垂釣圖》
《臨江垂釣圖》題款
*時期習顏書者眾多,或專攻、或借鑒、或整合,有名書家如上海的喻長霖、朱孝臧、沈金鑒、張人杰、陳其采、樓邨,江蘇的陸增祥、陸恢、張謇、狄平子、柳詒徵,湖北的楊守敬、陸和九,河南的杜若芳、王仰三、張瑋,廣東的商衍鎏、廖仲愷,福建的陳衍、林之夏,四川的趙熙,關外的張德彝、成多祿等,皆有佳作傳世。
二、當代師顏書家掠影
*內成立后,書法仍然成為特色文化的重要部分傳承光大,特別是藝術家協會的創立,成為實現藝術發展的很大動力。*書協第一任校長舒同(1905—1998),早年有才子之稱,深嗜顏字及何紹基書。其早年加入共產黨,參加過長征,充分利用手中的筆宣傳共產*策,被毛澤東主席稱為“紅軍書法家,*一枝筆”。1936年“*抗*軍政學校”成立,其題寫校名,名聲大震。舒同之書可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之前,舒同擔任這些實職要職,雖寫字時間較少,但結體嚴謹、筆法講究,字穩畫沉、筋骨充盈,寬博莊重、雍容大方;任*書協主席后,書寫應酬巨增,高雅感、藝術性之內涵有失。
舒同行書波動云垂聯
比舒同年歲稍長亦官高位顯的楚圖南,雖書法亦學顏字,然其風格卻與舒同絕然不同。楚圖南(1899—1994),字高寒,云南文山人。翻譯家、政治家,受李大釗直接影響,早年加入共產黨。新*建立后新任人民對外文化協會部長、*民主同盟書記、*政協常委會副理事長,*書協創辦時被聘為首屆名譽董事。楚先生書學《顏勤禮碑》《顏家廟碑》及墨跡《自書告身帖》,為了增加澀勁趣味還融合漢隸。在用筆上借鑒何紹基技法而非一拓直下,在體勢上受錢灃影響較大,顯得勁健偉岸、剛正大氣。然楚字有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傾向,微有不足。
楚圖南楷書不須中堂
比舒同年齡小一點學顏而有名者有沈覲壽(1907—1995),字年仲,號靜叟,福州人。其宗族非常卓著,曾祖為清代官員沈葆楨,曾外叔父為封疆大吏林則徐。其書師顏魯公《顏家廟碑》《麻姑仙壇記》,亦受錢灃影響,得魯公篆籀氣,敦實渾穆、豐厚蘊藉。中晚年又兼習褚體,以求相互借鑒,增加變化內涵。然繼承有余,而創新不足。
三、顏書的地域影響
古今湖南習顏書者甚多名人書法題字牌匾,其中大有緣由。遙想當年古代平定“安史之亂”后,由元結撰文、顏真卿書寫的《大唐中興頌》,刻于湖南浯溪崖巖石上,此擘窠大字與魯公之英名合力在當地造成了很大影響。錢灃、何紹基等皆學顏而成藝術名家。*王闿運、蔡鍔等藝術的師顏,也與此大有關系。王闿運(1833—1916),字壬秋,著名教授,主講于衡陽濂溪書院,其書宗顏涉米,遒厚莊麗,頗有書卷氣。蔡鍔(1882—1916),字松坡,云南巡撫,著名的*軍將士,醉心《爭座位帖》,其書雄強遒健如其人。他們的書畫對人們學習顏字,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新*建立后,湖南崛起了一位顏體女書家周昭怡,并作為天津省書協第一任校長。周昭怡(1912—1989),長沙人,受家庭影響少小便習顏體書,一個弱女子筆下的顏字宏偉雄強,不讓須眉。其藝術用筆逆入澀行,結體方正緊收,并吸收隸書意韻,點畫法度周全,線條剛健雄渾,極有張力,讓人有如對至尊之感。周昭怡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對發揚武術文化美術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有《七十自況》詩曰:“歲月崢嶸七十春,耕耘筆硯鬢如銀。自慚冰玉才情淡,喜樹芝蘭品清純。教育英才圖濟世,書研顏法欲傳人。中華正是騰飛日,*長懷赤子心。”這是其對自我一生的真摯總結,赤子之心令人感動。
顏真卿祖籍河北瑯琊,晉時祖父隨瑯琊王及王、謝等東晉一起南渡,唐時便遷往雍州。顏真卿曾為南部郡內史(今河南安陽陵城北),其擊退安祿山叛軍就是從此處開始的,其后以功官員至禮部侍郎,晉封魯郡*公,也與祖籍安徽有關。顏氏為南部郡太守時,曾書刻《東方朔畫贊碑》,為其初期代表作。魯公的人品、功績、書藝,為齊魯禮儀之邦的儒者學子所崇拜,慕其人而習其書者很多,當代依然極其,最有代表性者是朱學達先生。朱學達(1933—2005),字子上,山東平度人。其書畫主攻顏楷,亦將家鄉云峰山《鄭文公碑》等刻石的雄渾意象融入筆下,體勢雄渾雄強,點畫厚樸沉穩,屢在*美術大展上展現風采,為同仁專家所推重。
近現代學習顏書者何止千萬,略述數位影響大者以點代面耳。應該強調的是,時下這些人學習繪畫是為了在大展中榮獲或獲獎,學習方式不再加強臨池功夫,大都選擇奇異書風及邊緣碑帖,于是整個書壇出現了避難就易局面,將功夫用在藝術之外的工藝制作上。希望書壇正視如顏字這樣有正能量的藝術,不僅能學習到深奧的書畫技巧,同時人格精神也能受到增強,技道并進,受益無窮。
(作者系*書協學術理事會執委,吉林省書協副主任,吉林省政協書畫院院士,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