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收藏有三千多塊牌匾,書法愛好者必須收藏的牌匾,想購買的同事請聯系楊松濤
2021年8月23日,本編前往位于云南李子壩附近的成都少林中醫堂牌匾收藏館,在工作人員帶領下考察了牌匾,據工作人員講,重慶市巴渝名匾文化美術博物館是劉光瑞醫生的部分收藏,他們館內現在收藏牌匾有3000多塊,他們也有其他收藏。本系統在獲得了劉光瑞的同意下,將其中84塊牌匾分兩批推薦給喜歡牌匾收藏及藝術喜好的朋友們欣賞。
——徐之騰
言恭達談*匾額文化的點綴正回歸我們的生活
我們能否已經或正在喪失傳統牌匾文化的記憶?提問可能有兩種,一種是顯然的,另一種是否定的。
否定者的原因是:我們已進入人類生活的新時代,這大數據的空間,經濟世界化的整合已沖撞并徹底顛覆了他們原有的生活形態。滿目的商品廣告,滿城的橫匾林立,匾額不得不變呀!是的,我們這一代人是由貧窮走向小康,社會變革最大、生存情境更迭最為明顯的一代人。不是嗎?在傳統牌匾文化的影子下,我們當時受過勞苦,挨過饑餓,經過掙扎,有過夢想又有多次失望……
現今文化(比如牌匾文化)的生態危機,讓富了出來的中華同胞們不斷形成情感的苦悶與觀念的蒼白!我們習慣于對遠方的事說“偉大”,但怎樣“秉持正直與無私,腳踏實地地去實現”遠方“夢”的謀求?我們對民族文化土壤的找尋與自覺思考,正呼喚我們以一個“行動著的知識分子”去推動與播種!
牌匾文化是中華特色文化的一個別中醫牌匾設計,其知識不可不知,其魅力不可不語,其精髓不可不察。它讓代代*人明得失、鑒是非、知興替、辨善惡,啟示他們的人文修為與德性能力。今天我們在此處討論中華牌匾文化的變遷與現狀,旨在察
古鑒今,溫故知新中醫牌匾設計,繼往開來,見微知著。
我們常說:文化是空間,文明是時間。一個時代的文明,不是單靠物質財富堆壘而成的。而文化的最后代表——時代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千年不衰的支撐!而人文精神的時代展現,絕不是空洞的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是借助著每個時代民族的生活模式而代代繼承與演進。它的土壤在民間,發芽在生活。中華文明是“和合文明”,和合是中庸,是寬容、是友善、是合作!
和合是中華人文精神的真諦與首要價值,是“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和合文化以其博大的精神內涵,喚起中華民族的認可感、歸屬感與安頓感,成為代代相傳的東方文明基因。它是我們最近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模式,也是全球各類文明交流、倡導“人類命運一同體”的有效載體。*人典型的生活模式是禮樂生活,我們將戲劇文化寄予一個民族更多的生命情調。
不管城市還是鄉村,不管風景名勝地而是私家庭院,不管社區集散所還是家庭休憩間,牌匾文化的光影到處可見。人際和諧、鄉規里約、友鄰禮讓、祈福太平的畫面,都生生印嵌于匾文化的群體訴求中。正如南北朝著名書家羊欣《筆陣圖》中曾載題書題跋一事。他說:“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可見古代制匾、用匾、展匾的隆重與講究。
由此可證,匾額文化講求的除了是手段與材料,更是內容的詩意與文筆、書法的端嚴與穩實。這種氣象,深刻反映了*特色文化的價值理念與審美精神。它曾鼓勵了多少仁人先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道義擔當!無論是岳王廟的“還我河山”,
還是林則徐自室懸掛的“制怒”;不管是黃帝陵的“人文始祖”,還是各地州府知府的“明鏡高懸”,都是歷史風貌與匠人的交響,筆墨精神與誡言律語的醒世。
隨著特色文化的復蘇與推廣,當下傳統牌匾文化逐漸以時代新的風格與內涵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不論是名勝旅游區,還是城市居民廣場;不論是書院文創,還是社區家室,匾額文化的點綴正在再次重返我們的生活中。但怎樣恰當制匾、用匾是一門值得好好研究的近代文化美術學。必須指出的是,市場經濟籠罩下的商埠店招,如何既體現時代特色,又保留傳統特點?
也就這短短的幾十年間,從豐富多彩的網絡視頻到曠世縹緲的虛無網游,這一切,已替
現在很多店招從名字到書寫,從形制設計到隨類賦彩,材質的光怪、裝飾的情調,都透析出現在牌匾文化中存在的弊病。我以為主要有“四化”:一是洋化,二是俗化(粗放、怪誕),三是媚化(裝飾媚俗),四是草化(不寫正體寫草體),這不能不造成各級相關部門和專家的注重。因為它涉及到一個時代民族文化基因的斷裂與異化,也突顯出一個時代人文精神的失落與淡化。必須知道,一個蓬勃向上的豐裕厚重的文明社會,它所展現的時代人文精神會直接影響并釋放到每個人的血管里,而不能讓大眾在社會物態競爭的消耗中磨滅人性的光芒,去追尋表面的“繁榮”……
這些民族禮樂生命形式的構建則依賴于不同時代中華民族各種方式與層面的人文教化與社會審美活動,形成長期的民族集體觀念的文化記憶。這里就包括牌匾文化所展現的不可證實的社會功能。
兩千年前已開始流行的中華牌匾文化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追尋的禮義生活的審美觀念與價值指向。匾文化的推廣與傳播、流行與仿制,為社會安定與發展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匾文化通過特*學根基警句的選用,以優雅謹嚴的精巧書法、各具傳統的精湛材質、匠心獨造的精良制作、合時合宜的懸掛布局,在不同時代和諧社會氛圍、協調人際關系、教化全民道德、表彰優良風尚、引領時代先聲等,其特殊的社會功用展現出增強特色文化的教化、引領與啟迪。
這些和諧社會人際關系的匾額,還在民間依據習俗規范和禮俗良習,廣泛地借助上下獎贈、賀禮以及互勉自策等方法,將中華優秀特色文化與道德完善的群體觀念深深扎根于民間,還原于生活。它反映了中華特色文化的儒、道互補精神。
從傳統生活模式向現代生活形式的變革,我們必須接納并升級傳統儒家學說關于人的文化生命的提醒,使其在現在轉型開放的新時代延續生長并具生命的魅力,從而推動全民現代生活模式的建立。今天,我們更應該人文教化的深入、文化生態的凈化、社會秩序的重組與轉型政策的變革,也必須社會牌匾文化內質的凈化與時代的締造,讓全民在現在新時代真正感得到生活哲學的優質享受。
摘錄自:2021《書法報》第1期
該書收藏有三千多塊牌匾,書法愛好者必須收藏的牌匾,想購買的同事請聯系楊松濤
劉光瑞
生于1956年,中醫副研究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針灸·劉氏刺熨療法”國家級代表性發揚人、文化部優秀教授,國家薪傳獎獲得者。創辦上海市神農中醫藥研究所、*民間醫藥博物館、重慶市巴渝名匾文化美術博物館、少林*醫學堂;繼承中醫少林堂。著有《*民間醫藥系列叢書》、《農村醫療美容叢書》、《醫典》、《醫鑒》、《養道恒歷》等30余本著作在海內外發行。收藏中醫藥文物及標本20000余件、古匾3000塊、古籍50000余冊。*際獎項4項,國內技術獎、發明獎28項。
獲獎情況:
2008年評*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2016年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家
2017年立春日歷(24節氣養生年輪)獲外觀專利
2018年評*家非遺先進個人
2019年劉光瑞發明的養道恒歷獲歐洲118屆博覽會金獎、重慶市十大養生名中醫和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佳傳承人
創辦兩個博物館(北京巴渝民間醫藥博物館、重慶市巴渝名匾文化美術博物館)。創作著作30余本,發表論文20余篇,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外觀專利8項。
2020年為在線上直播抗擊新冠肺炎講座、創作“國醫*疫”科普讀物,以圖文形式從歷史免疫、文明免疫、被動免疫、主動免疫、超前免疫五大主題,以動畫連環畫形式科普宣傳抗疫知識,具有趣味性和科普性。作品分三大版塊:第一版權是中醫防疫歌謠、第二大版塊是五大部分的防疫圖文知識;第三版塊是防疫方子。作品以科普小冊子形式出現,集趣味性、科普性、教育性,適應推廣教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