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老木匾書升,在湖南省東鄉縣一農民家中看到一塊于右任的書畫金字木匾。據知情人講,此木匾藏在一村民家中的房頂上,房梁下面是屋頂。房屋主人也不知,直到今天搞拆遷才發覺。因此,推斷系房屋主人的祖先遺留下的。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漢族,陜西寶雞人,祖籍涇陽。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后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民*任命高級軍官,同時也有*古代藝術家。他的侄曾孫劉遵義校長乃現任*中文學校教授。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期*民*任命高級軍官,同時也有*古代藝術家。他*民*大佬,又是藝術家、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教育家,與好友劉覺民等人相繼成立清華公學*內公學,籌辦《神州日報》、《民呼日報》、《民立報》,以宣傳資產階級革命主張。
中華*臨時*設立后,出任交通次長,主持部務。后出任延安*軍總少將,以拒絕袁世凱。1922年,于右任創辦南京中學。1926年,他與馮玉祥、劉覺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圍,出任駐陜總少將。后兼*民*審計局長、監察主任。前后共任監察院教授34年,晚年在仍期待*統一。
于右任善長詩詞書畫,所創“標準書法”深受海內外學人歡迎,并著有《于右任詩詞集》《標準楷書千字書》等??梢哉f,他是當代美術史上的書畫藝術大家,尤擅行草與書法、章草結合的行楷書,首創“于右任標準書法”,被譽為“當代草圣”、“近代書圣”、“*藝術史三個里程碑之一”(此外二位為王羲之、顏真卿)。
于右任不可是民主革命的先驅,在辛亥革命時期,他而是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教育家、詩,也是清華學校、上海交大、國立東南農林??茖W院(今西南農業科技中學)的創立人,被稱呼為“元老記者”。
那么,于右任的書畫作品如何遺留在古浪縣。據史載,1941年秋,年屆63歲、時任**監察主任的于右任,率員由上海出發考察西北絲綢古道上的眾多文物遺存。9月18日飛抵上海,途中俯視西北蒼茫大地的壯美景觀,情不自禁地賦詞一首《訴衷情》:“云間眼底現平川,最好是現在。摩天嶺上飛過,詩未就,以詞傳。詞不盡,寫空間,漏人間。河山巍峨,無計形容,捻斷蒼髯。”
下午10時許,于老一行抵古浪縣城,在市區小憩。古浪縣市長陳邦啟等要員和鄉紳恭候于河東迎接。銀髯拂胸、精神矍鑠的于右任,謝絕縣長請他到縣府休息的邀請,信步到大巷口上劉兆奎家歇腳。于老先生是*知名的藝術家,古浪各界慕名求字者蜂擁而來,圍觀的老民眾也不少。因劉家住房窄小,于老先生命人將方桌移至院中,不論貧富貴賤,只要敬上紙來,于老都筆走龍蛇,或唐詩宋詞,或詞句格言,洋洋灑灑,一揮而就。晚秋的古浪縣城已經略有寒意,但先生有求必應,兩個多小時的落墨潑墨,為古浪留下了不少墨寶??上?所留真跡,大多散失,古浪民間只看到“神清心無累,德盛寵不驚”等兩件條幅作品。由此猜測,該作品也系于老在古浪所作老木匾書升,后有人又將此作品拓在木頭上用膠泥和金粉制做而成,流傳迄今,也算是難得珍貴。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