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設想過,有個人能花上十多年光陰,在收藏界鬧出多大動靜?姚遠利就做到了,他收藏匾額、創辦博物館,雖然只是人生一小部分,卻是最精彩的高光時刻。
獨辟硯學蹊徑
有些人鉆研古硯的用法,姚遠利卻認為這是“重復前人舊事”。他早在幾年前就著手探究古硯的分類方法,在那個時代堪稱“前所未有”。這種與眾不同的做法,促使他在后來對匾額的收藏和探究上開辟了新方向。
踏上匾額征途
姚遠利注意到匾額在古代建筑文獻里很少被提及,它既不是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不是僅僅起裝飾作用的物件。出于對匾額意義的思考,他從1999年開始大量搜集科舉匾額。當時很多人對科舉制度并不了解,普通民間的匾額不被看重,但他覺得科舉匾額影響范圍大,容易觸動人們的心弦。
專注教化價值
姚遠利收藏匾額時,是從民族歷史角度出發的,重視它的教化意義,不只看作民俗物件。他總共搜集了六百多塊匾額,其中最珍視的是一塊品相普通的,因為它有很好的教化價值。這塊匾當時沒有相關資料,是憑著直覺購得的,后來成了他特別喜愛的藏品。
極致收藏理念
姚遠利認為自己的匾額收藏追求要非常專注。在匾額研究方面匾額專著,關注這個領域的學者不多,他因此覺得有些孤單。不過他仍然堅持在這條路上繼續探索,不想淺嘗輒止。
辦館初心堅守
建造博物館期間匾額專著,姚遠利原本指望依靠門票和紀念品的銷售來維持收支相抵。在博物館籌備階段,有個人出高價購買四合院,但他最終沒有同意。如今他辦館的初衷已經超越了個人研究的范疇,而是致力于提出新的理論和思想,希望博物館能像古代的書院一樣發揮作用。
抱負待得認可
姚遠利認為他的博物館沒有多少實際用途,很少有人知道匾額在當今社會的意義和他的心愿。他希望《首屆中國匾額文化與匾額學國際研討會》能在他的博物館舉辦,讓館內那六百多塊匾額得到利用。
大家認為姚遠利堅持的牌匾收集和探究這條道路,將來能否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和幫助呢?可以在留言區談談你的想法,同時記得點個贊和轉發這篇文章。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