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手藝的傳承狀況令人敬佩,兩位老藝人努力在傳統與現代中尋求平衡,他們的經歷非常值得大家關注。
特色文創
劉老師的工作室里擺放著很多小型的龍舟模型和以屈原為內容的書簽,這些竟然都是他自己設計的文創產品。大的尺寸賣得不好,而小的尺寸卻很受游客歡迎。他對此有點不好意思,但這些小東西卻能讓許多人了解峽江木雕,迷你型的設計寄寓著這門傳統工藝走出小圈子愿望。
深山工坊
湖南會同靠山的地方,向昌平老師的工作室樣子很特別,院子里掛著的木頭很顯眼。向老師的口音很濃,但為人很周到,他刻的鳥和動物,還有生活里的事,比如牡丹和喜鵲,都刻得特別像。如今,還是有人來請他做陪嫁的柜子,住在山里的人都很喜歡這種有人的熱鬧。
學藝艱難
起初覺得木雕很有趣,看劉老師用刻刀時,才知道這活兒比解高等數學題還難。他手掌上全是厚厚的繭子,說明打好基礎至少要三年才能入門。現在年輕人普遍吃不了這份苦,也坐不住那么久。向老師那邊,雖然也有學手藝的人,但多數是來感受一下木雕花邊圖案大全,時間最長的也就學了大約半年。
平衡難題
兩位教師都碰到一個難題,就是如何在保守與更新之間找到平衡點,劉教授擔心太更新會偏離傳統,太保守又沒人關注,這種情況,跟大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既考慮現實又不想放棄理想的矛盾很相似。
樸實哲言
離開的時候,老師指著那棵老樹,告訴我們木雕要基礎扎實,枝干要朝著光明的方向伸展。這些話雖然說得不多,卻讓人心里有很多想法。回到學校后,在火車上看著老師送的小木雕鳥,想到大學生就像這只小鳥,剛離開家學習飛翔,傳統工藝的繼承也要守住根本木雕花邊圖案大全,還要嘗試新的道路。
傳承使命
這次活動讓我明白,文化的傳承不是空話,而是普通人不斷付出和鉆研的結果。我們也許沒法像保護手藝的行家那樣投入全部生命,但可以負責起記錄和傳播的任務。就像劉先生說的那樣,只要有人愿意留意,他們就會下定決心把本事一代代傳下去。
社會各界指出,當今學生對于文化傳承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支持并且傳播這篇文章,一起努力保護傳統手藝,促進其發展。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