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都城將近一千年,商業文化十分興盛,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老店鋪,這些店鋪各自有特別的起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非常吸引人。
重視字號題匾
老北京經營店鋪的人格外在意商號和招牌,正式營業之前就開始構思。那時許多做生意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這并不影響他們構思商號。由于讀書人與商界聯系緊密,沒有商號的店家可以向他們請教。譬如鞋鋪內聯升的老板趙廷學識有限,他愿意花大價錢請來一個好商號。
內聯升的講究
這個牌匾的名稱很有講究,“內”代表皇宮、朝廷,“聯”和“連”讀音相近,暗示著與皇宮的關聯。這個商號已經存在了140多年,至今仍然讓人津津樂道。它表明老北京的那些招牌不只是個名字匾額年份,更包含著深厚的商業傳統和與皇家的淵源,記錄著歲月的痕跡。
多樣字號類型
老北京的各種店鋪名稱來源豐富。有些店鋪是用人的名字來命名的,比如王致和、王麻子這些例子。另一些店鋪則是根據地理位置和著名景點來取的,像是豐澤園、玉華臺這些。還有一類店鋪的名字是顧客給起的,像砂鍋居,它最初叫和順居,因為用明代的大砂鍋燉肉而出名,后來被顧客叫做砂鍋居,于是也改了招牌。這些不同的命名方式,都體現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背景。
字號來歷傳說
北京一些著名的老店鋪,背后往往有民間故事。比如天福號,據說在乾隆那個時代,掌柜劉鳳翔在廢品堆里找到一塊舊匾額,上面刻著“天福號”三個字,字跡剛勁有力。他把這塊匾掛出來,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來欣賞品鑒,因此這家店的名聲漸漸傳開了。還有桂香村匾額年份,它的名字來源于店主汪榮清在桂花叢中偶然撿到十枚金戒指,用這筆意外得來的錢,在中秋節時開設了分店,所以店名就叫桂香村。這些故事給老字號蒙上了一層傳奇的光環。
匾額字體講究
字號牌匾上的字很講究,商家鋪戶的匾額通常選用圓潤端正的楷體字比較合適。圓潤厚重的楷書寓意著富足豐收、財運興旺,京城的老字號招牌大多采用楷體字。例如不少老字號的牌匾是由壽石公、陸潤庠、王等書法家所題,王曾中狀元,他寫的牌匾數量最多。
傳承商業文化
北京的老店不單是售賣商品的場所,也是老北京商業傳統的延續。它們的店名、歷史背景、門面招牌等都蘊含著過去的印記和文化的底蘊。這些店鋪經歷了時間的磨礪,依然留存到現在,讓人們能夠體會到老北京的特色。它們是北京歷史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記錄了北京商業的變遷。
你還清楚北京哪些老字號有特別有意思的起源傳說嗎?可以在留言區談談,也請多給這篇文章點個贊,轉發給其他人,讓大家認識老北京的商業氛圍。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