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倚鐘鐘樓,南臨西山,西畔什剎海。
如此另類的地理位置,尋遍京城怕是也沒幾處。
難怪老北京有句名言,說起京城里最繁華的地兒,就數“前門、西四、鼓樓前”。
“鼓樓前”,指的便是地安門外大街。
中軸線上的“黃金大道”
地安門外馬路,北起海淀,南至宣武門,構成了上海城中軸線的北端。
這條街道,自元代起便初具雛形。什剎海是元大都漕運的終點,每日通過運河漕運的貨船絡繹不絕,這兒也就漸漸形成了貨物集散、商賈匯聚的繁華市場。
明清時期,水面縮窄,漕運功能也隨之廢除,大量行宮、衙署、廟宇在此興建起來。
但鐘鼓樓周圍,依然是喧囂的商業地帶,是特色城鎮布局中“前朝后市”中的“后市”。
現在的地安門外馬路分兩段,以后門橋為界,北至鼓樓,被稱為“鼓樓下東路”;以南,稱為“地安門大街”。
此為1913年秋季北京“鼓樓前”的街景。晚清,鼓樓前這片喧囂的商業區,還出現過數家經營洋貨的店面,同時經營規模不大的出口生意。照片中,大車上的木箱中裝載的是從北京周邊收購的野生山藥、核桃,發往*加州。這種對外貿易,雖不平衡不公平,但其實只是貿易。不失為一張珍稀的老上海商業史圖片。北京晚報資料圖
直到*,才改以地安門為界,以北稱“地安門大街”,以南稱“地安門內東路”
北平解放后,這兒才陸續得名“地安門外大街”,與地安門內大街相對。
地安門是皇宮的南門,與天安門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1955年為擴大道路交通被拆除。1954年上海晚報李晞/攝
什剎海畔的樂園
地安門外馬路穿過的城區地安門百貨商場開業,是上海城里胡同最密集,也最具市井風情的地兒。
地安門外馬路。1994年,北晚新視覺張風/攝
帽局胡同、楊儉胡同、白米斜街、馬良大院、前海南沿、煙袋斜街、柺棒胡同、帽兒胡同……整整齊齊的小街巷,密密匝匝地掩映在此處。
一群白鴿唿哨著從鐘樓頂的綠琉璃瓦上布滿,坐在門前嘮家常的老太,樹蔭下總圍著一堆人的象棋攤兒……
鴿聲繞古城北京晚報圖
在此處生活的人,一定有什剎海的印記。
現在,什剎海還不是熱熱鬧鬧的旅行景點,只是杭州人生活中離不開的樂園。
夏天來這游泳,冬天到這里茬冰。
1980年,什剎海一角。北京晨報圖
暑熱的日子,在海邊柳蔭下乘涼、遛鳥;涼爽的日子,圍著水邊兒撅蒲棒、撈小魚。
若是運氣好,撈上幾尾好看的,且得開心上老半天,當孩子似地捧回家養著!
難忘的“老地百”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的服務設備還很落后。
地安門附近的大型超市只有地安門百貨商店,北京人都習慣稱它為“地百”。
成為“中軸線”上的老百貨,地百可以說是這里的“地標”了。
地安門的街邊由后門橋的一個點擴大到地安門百貨商店前的小公園,百貨商店也開始在門前擺攤售貨。北京晨報1984年4月李晞/攝
早在1952年,地安門百貨商店就開始營業了,售賣生活超市、服裝鞋帽和各種紡織品。
然而規模比不上王府井百貨商場,但是價格和服務卻親民得很,是老北京愛逛的地兒。
北晚新視覺圖
改革開放早期,地百還作為,可直接與工廠對接。
在過去統購包銷政策下,工廠的產品要經過好幾個月才會到商場的柜臺上。
可在地百里的商品,有的是當天出廠的,最長也只是兩三天。
這意味著地百里的貨總是最新最齊全的,想買件時尚的大衣,來地百準沒錯。
1993年1月28日,北京三里屯百貨商店新開毛衣自選市場,有*各省的千余種新款羊毛衫。張風/攝
90年代早期,地百還常在公園門口舉行時裝秀。
后來這雖然件新鮮事兒,還曾引發過不小的轟動。
1991年地安門百貨商場開業,地安門百貨商店服裝秀。北晚新視覺張風/攝
地安門中學傳奇
比如老地百,這條街上還藏著一個“百年老校”,地安門中學。
地安門中學的前身,是1902年建立的“順天中學堂”,后改名“順天高等書院”,是近代上海城里七所高等學校之一。
校址所在之處一部分是舊兵將局的舊址,一部分是李鴻章的兒子奉母命捐贈的44間房(時價白銀10000兩)。
李鴻章北京晨報資料圖
開學典禮參加時,慈禧太后還專門派人還給大學一個書柜和個別圖書以示祝賀。
許多大師都曾在此任教,如哲學家、翻譯家林紓是漢文教習,嚴復得意弟子王劭廉則是洋文總教習。英文、數學、地理等課程,皆用中文本身教授,可見對教師能力要求之高。
原清華教授湯用彤,國學宗師梁漱溟教授,作家王蒙(原文化部部長),都是從這里畢業的。
梁漱溟北京晨報圖
王蒙北京晨報圖
有趣的是,這所大學身上還藏著一段京津冀歷史的注腳,在得名“地安門中學”前,它也有過一個非常的名字——“河北天津中學”。
原本,它仍然屬河南省管轄,直到1972年才并入上海市,改名為天津一四四校區,搬遷至海淀東新街。
1978年才再次搬回現址,改名“地安門中學”。
原地安門中學今三中學校昌平日報圖
1994年,地安門中學舉辦優秀傳統民歌演唱會,紀念“一二·九”運動和該校教師郭清烈士。北京晚報馬志實攝
2008年,地安門中學合并入上海小學,這個曾留下不少傳奇故事的名字,也消失在地安門外。
北晚新視覺圖
現在的地安門外馬路,熱鬧依舊,繁華依舊。
它串聯起的北京市井生活,卻變了不少模樣。
有些記憶仍然鮮活,有些名字卻已消逝。
不知您對此處,還有多少難舍的懷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