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傳承 雕刻啟蒙
孫兆勇,羅源壽山石雕刻世家的后人,他的祖父曾是廠里的廠長,對雕刻藝術情有獨鐘。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孫兆勇從小就受到了影響,對壽山石雕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同齡人還不知雕刻為何物時,他已經在心中種下了對雕刻的熱愛,這為他未來的雕刻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9年,孫兆勇年僅18歲,懷揣著對雕刻的向往踏入工廠。起初,一切對他而言都是新鮮的,但在爺爺的悉心指導和教誨下,他漸漸掌握了壽山石雕刻的技巧。就這樣,他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了這條融合藝術與挑戰的道路。
靈感閃現 創作緣起
孫兆勇和葉秦相戀時,葉秦偏愛血蚶,他便常買血蚶為她烹飪。在處理血蚶的過程中,那鮮紅的肉質和潔白的殼,讓他眼前一亮,這倆顏色與壽山石中的水洞高山石頗為相像。
他因這一發現而靈光一閃,便決定嘗試用壽山石來雕刻血蚶。他的技藝高超,所雕的血蚶生動逼真,幾乎可以達到亂真的效果。這次成功的實驗普通石頭雕刻,激發了他用壽山石雕刻一桌“滿漢全席”的雄心。
籌備艱辛 精心選材
雕刻一桌“滿漢全席”并非易事。菜肴色彩形態多樣,孫兆勇需挑選合適的石材,包括質地、形狀、色澤和紋理,以匹配菜式和造型。為了了解食材特性,他一年四季都陪伴妻子逛菜市場購買食材。
在市場里,他逐一審視每一類蔬菜的獨特之處,細心地將它們的色澤、形態等具體信息記在小本上。接著,他四處搜尋普通石頭雕刻,挑選,為每一道菜挑選恰當的壽山石材料。這一過程既漫長又充滿挑戰。
堅持初心 拒絕誘惑
孫兆勇的這桌“滿漢全席”雕刻工程耗時將近20載。在這漫長的20年里,他不止一次遭遇重重困難和誘惑。比如,在雕刻“金針菇”圖案時,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合適的漸變壽山石,卻不幸被一位來自臺島的游客看上。
這塊石頭雖然價格高昂,讓很多人心動,但孫兆勇深知它在“滿漢全席”中的關鍵作用。盡管如此,他還是堅持自己的原則,沒有接受客人的高價,決定繼續完成自己的作品。
文化傳播 創作初衷
孫兆勇和他的妻子懷揣一個愿望,那就是讓更多人知曉和欣賞壽山石的韻味。他們覺得壽山石擁有大自然賦予的獨特魅力,理應被賦予更高的價值。孫兆勇向記者透露,“百宴軒”對游客免費開放,讓游客得以一睹“滿漢全席”的風采。
他想要利用這次機會推廣我國傳統文化以及福州的壽山石文化,把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與壽山石的藝術巧妙融合,并且讓這種結合得以傳承,這正是他創作這桌“滿漢全席”的真正目的。
拓展創作 弘揚文化
孫兆勇近年的創作不再僅限于“滿漢全席”的雕刻技藝。他拓展了藝術領域,推出了融合福州民俗文化的作品,比如“回娘家”。在這件作品中,年貨元素如“豬蹄”、“線面”等,均以壽山石為材精心雕刻而成。
他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讓大家對壽山石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也希望人們能了解福建的民俗文化、傳統美食和那些鮮為人知的人文情感。將來,他計劃用壽山石雕刻出各種福建的“特色小吃”。大家猜測他未來的作品會有哪些驚喜?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別忘了點贊和分享這篇文章!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