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傳承
孫兆勇出自羅源壽山石雕刻世家,他的祖父孫厚發曾經擔任過廠長,對雕刻藝術充滿熱情。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孫兆勇自幼便沉浸在壽山石雕刻的迷人魅力之中。1989年,年僅18歲的他進入工廠,跟隨爺爺學習壽山石雕刻技藝,從此走上了藝術探索的道路。
孫兆勇的雕刻之路,得益于家庭藝術基因的傳承和長輩的悉心教導,這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幼年起,他對壽山石雕刻就抱有極大的興趣,并對其有了深刻的理解。
靈感起源
孫兆勇與葉秦相戀期間,葉秦偏愛血蚶。血蚶那鮮紅的肉質和白色的殼子深深吸引了他,顏色和水洞高山石相仿。因此,孫兆勇決定用壽山石雕刻血蚶。出乎意料的是,成品竟可亂真。
孫兆勇通過這次成功,發現了壽山石雕刻的更多潛力,這激發了他想要用壽山石創作一桌“滿漢全席”的念頭。
造席決心
孫兆勇之所以雕刻“滿漢全席”,一是因他對壽山石情有獨鐘,二是他與葉秦夫婦希望讓更多的人知曉壽山石的韻味。這成為了他們不懈追求的愿望。
孫兆勇為了追逐夢想,毅然踏上了漫長且艱難的創作旅程。他立志,要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將壽山石的韻味展現出來。
創作難題
每道菜都有其獨特的色彩和外觀,要精準匹配相應的石材、形狀、色澤和紋理,難度相當大。孫兆勇為了雕刻出“滿漢全席”,整整一年里,他每天陪伴妻子逛菜市場,仔細記下菜品的顏色和特點,然后才去挑選和尋找合適的石材。
孫兆勇對創作極為認真,他的準備工作既細膩又繁雜,這充分展現了他面對挑戰時的堅定決心。
堅守初心
孫兆勇在雕刻“金針菇”的過程中普通石頭雕刻,費盡周折才覓得一塊合適的漸變壽山石。然而,這塊石頭卻被臺島來的客人相中,對方甚至愿意出高價購買。盡管如此,孫兆勇還是毅然決然地拒絕了。
孫兆勇明白這塊石頭對于完成“滿漢全席”創作至關重要,他堅守著最初的信念和創作原則,不為利益所動搖。
文化傳播
孫兆勇和他的妻子覺得,應當將普通石頭轉化為寶貴資源,實現其最大價值。在“百宴軒”景區,游客參觀“滿漢全席”無需付費,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推廣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福州的壽山石文化。
這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文化的延續。孫兆勇期望將壽山石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并使之傳承下去普通石頭雕刻,尋找讓壽山石變得大眾化和平民化的新方法。除了“滿漢全席”,他還創作了“回娘家”等反映福州民俗的作品,其中包含用壽山石雕刻的“豬蹄”“線面”等。他計劃繼續用壽山石制作福建的特色小吃,以便讓更多的人認識福建和壽山石。大家對孫兆勇這種結合傳統與創新的手段,對壽山石文化的未來有何看法?若能親臨“百宴軒”,你最期待觀賞哪道菜肴的雕刻技藝?歡迎點贊、轉發這篇文章,讓我們共同探討!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