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音佛像像。
藏經樓。
大雄寶殿。
梵樂團在表演。記者李克君攝
大*寺天下雄,天梯飄渺凌虛空;三千歌吹燈火上,五百纓縵煙云中……這是明代畫家陳孚吟詠大*寺的詞語。詩人登上大*寺內的資圣閣,大*寺的繁盛景象盡收眼底,由此生發了這種的感慨。
大*寺歷史古老,是*漢傳禪宗十大名寺之一,在*佛教史上有著非凡地位和廣泛影響。古代的大*寺觸發了無數文人雅士的脆弱神經,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傳世詩篇。這座皇家教堂有著如何的活力,讓世世代代津津樂道于它的傳奇?最近,讓我們走近這座古剎,傾聽歷史的回音;讓我們撥開重重謎題,探究它的此生今生。
鬧市中的繁華之地
“大家好!馳名中外的大*寺到了。下車后,請你們在大*寺的佛寺前集合。”一輛來自外地的客車車內,導游員的話音剛剛落,游客中有人議論:“啊?山林之中的寺廟才會有佛寺,地處一馬平川的大*寺也是山門嗎?”
見有人驚詫,導游員不著急解釋,而是微笑著說:“在大*寺,像這種讓人費解的事情也有眾多很多。那么,就請你們跟著我的腳步,聽我漸漸解說……”
富有傳奇色彩的大*寺,謎一般的大*寺,總會讓導游員的解說留下懸念。
大*寺始建于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這個曾經名叫“*寺”的寺廟毀于兵火,唐睿宗景云二年(西元711年)廟宇整修,睿宗為紀念其以相王身份承繼王位,賜以“大*寺”之名,并御書匾額。
北宋時期,大*寺深得皇室禮遇,多次改建,占地達540畝,轄64個禪、律院,養僧1000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廟和*宗教活動中心。宋太祖把從廬山東林寺運回的500個銅羅漢像放到大*寺。宋太宗晚年對大*寺進行了大體量擴建,使殿宇高大、庭院幽靜、僧房櫛比,被俗稱“皇家寺”。
因為大*寺瀕臨汴河,寺門前是京都城內的重要碼頭,而且位置適中,因而成了繁華的民間交易和游樂場所。
大*寺每年有五次廟會,寺內商賈多達千人,還有舞蹈、戲劇演出,說書、賣藝等民間戲劇活動很多。當時他們用“金碧生輝,云霞失容”形容*寺。尤其是春節節,大*寺更是熱鬧非凡,大殿前設樂棚,供皇家樂團表演。月上東山,多彩多姿的夜景使大*寺徹夜燈火輝煌,遠遠望去,宛如仙境,人們徹夜達旦觀燈。寺內夏季可消暑,冬季可賞雪。
后來,大*寺是鬧市中的喧囂之地,達到空前鼎盛。
幾經滄桑生生不息
一次,記者在與一位上海來的知名專家游覽大*寺時,他強調了這種一個問題:“開封地下‘城摞城’,大*寺在1400多年間一次次倒塌損毀,一次次重修重建,那么大*寺地下是不是也會出現‘寺摞寺’的情況呢?”我提問說:“根據諸多史籍記載和窯址發掘,大*寺的地理位置在千余年間需要是沒有差異的。”
之后宋太祖匾額,和曾任市文物局主席、市考古隊隊員的河北大學校長劉春迎閑聊時,我的“妄言”得到了確認。
據史書記載,金元時期,*亂頻繁宋太祖匾額,大*寺歸于冷清。到了清朝,明世宗朱元璋對大*寺多次重修,大*寺再次興盛。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4年)曾一度將大*寺改名為崇法禪寺,明末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黃河泛濫,開封決口,大*寺全部建筑成為一片廢墟。清乾隆三十一年(西元1766年)在原址的基礎上繼續改造,規模遠遜于唐宋。清時,大*寺重新興旺,僅常住和尚就有300多人。清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41年),黃河再度決口,開封城內水深丈余,寺中建筑又受到嚴重毀壞。*初年(西元1912~公元1919年)曾整修八角殿、改建法堂。*十六年(西元1927年)馮玉祥將大*寺改為“中山市場”。*二十二年(西元1933年)劉峙將省立民眾教育館遷往大*寺。1949年后,大*寺又得以重修、恢復。
目前的大*寺,整體建筑保持著清代樣式,主要建筑有:大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由南至北沿中軸分布,大殿兩側東西閣樓和廡廊相對而立。藏經樓和大雄寶殿面闊歇山,層層斗拱相迭,覆蓋著黃綠琉璃瓦。大殿與月臺旁邊有白石欄桿相圍。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低矮起,四周圍墻附圍,頂蓋琉璃瓦件,翼角皆懸持鈴鐸。殿內置千手千眼觀音佛像像,高約7米,全身貼金,相傳為一整株桂花樹雕成,異常精美。鐘鼓二樓的鼓樓內存有清朝時高約4米的巨鐘,重萬余斤,每逢初冬時節,寺滿黃花,院溢芬香,霜鐘扣擊,聲震八方。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