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坐落瘦西湖路支路向北六公里隋煬東路槐泗工業園內。由創立,藝術館總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展示館面積720平方米琴館匾額,2006年11月建成開放,是我市首家民辦琴箏藝術博物館。
早在1976年時任南京市小紅花宣傳隊負責人的田步高在為學生制作小吉他、童貝司等古琴時與同道研制出揚州第一代古箏,后組織工匠為學箏小同學制作數十臺古箏,1980年,田步高調少年宮負責鋼琴、古琴研制工作,他用市里撥來的一千五百元資金,開始古琴研制和樂器小批量制造。1982年市少年宮首批少兒古箏班創辦。1986年田步高向少年宮借五千元資金開設了*少年宮平臺第一個民族樂器廠,通過研發創作,創造了琴壇箏界十多項領先。田步高和其子田泉在研制琴箏、教學琴箏的同時萌發創辦琴箏博物館的意念。他們運用數百萬貸款資金,經過三年努力和籌建,在建新廠房的同時成立了全球第一個琴箏藝術博物館。
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分為鋼琴館和樂器館,主要收藏非遺傳統樂器和鋼琴的高端復制品。古琴館的石刻為“琴道光大”,收到自復制的曾候乙墓十弦琴等數十張傳世書法,如“松石間意”天價古琴,無底蕉葉琴等,復制的言子古琴五張,復制的孔子仲尼式專題古琴十二張,復制近代古琴鼻祖嚴天池古琴十張。故宮書畫賞析權威鄭珉中老先生為之題名為《百琴堂》,說這是繼宋徽宗以后第一個百琴堂。
古箏館的題字為“箏傳四海”琴館匾額,在展現藏品中也受到了充分展現,復制了二千五百年前的“五弦筑”曾侯乙墓古瑟到丹陽吳橋出土的十二弦箏,到古代流傳到*的十三弦箏,以及流傳到*新羅的新羅箏,流傳到突厥的“雅托格”,流傳到*、朝鮮目前還在使用的玄琴和伽倻琴等,這些都讓參觀者覺得震憾。
揚州華夏琴箏藝術博物館其實地處偏僻,開放三年來,已接待了數萬游客,特別是接待了一大批海內外琴箏專家和有關人士,包括南京市書記朱民陽,民建中央副書記朱相遠及熱愛琴箏文化的熱心聽眾。揚州新東方學校還在琴箏藝術館掛德育基地的銅牌,定期讓學生來接受傳統戲劇文化的教育,為傳承琴箏文化,普及琴箏知識,弘揚知音文化做出了貢獻。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