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街頭的店面牌匾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約而同”起來,有的街道或者可以說是千店一面。
在我們的文化中,招牌有著豐富的寓意,往往代指著名聲、臉面和傳統。門頭牌匾是招牌的一個別,這種裝置通常被稱作商鋪的“門面”。然而,統一以后牌匾的介紹,辨識度就相當差了,雖說比較整齊,但結實與否,就見仁見智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統一行為?這些審美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做了一點小研究。
統一之前
早期的門面牌匾風格極具多元化。
它有老舊的一面,因為商家的經濟水準、當時的制作工藝等,很多招牌牌匾往往只是是一張噴繪布,容易生銹和磨損,時間長了之后,一條街道上新的舊的完整的受損的共飛。有的商家為了省錢,在受損以及信息更改后通常不做新的,只是打上一塊兒“補丁”了事。
▲西安某地。
▲村里。
有時也是土酷的一面,字體粗獷的霓虹,伸到老街之上老長的燈箱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招牌融合著厚重的殺馬特審美,蘊含著有一種多就是好,亮就是美的思維。
▲西安某地。
這一階段的門頭談不上“設計”、“風格”,也很難在美丑上做出評判,但是勝在樸素和多樣化。門頭通常比較直接與消費者溝通,時常毫無保留地展現著商家的經營范圍、聯系模式和產品傳統,也就是視覺上的吆喝。尤其是餐飲類,有的就直接印幾碗面出來。因為印刷店提供模版,街巷上發生了相同的門頭。
▲回民街中。
漸漸的,有一些門頭開始統一起來,一些是連鎖品牌,這種很好理解,“統一”是為了加強消費者對其品牌的認可。
▲圖|知乎用戶“正在載入中”
另一些就是企業的一些商業舉動。
例如,一些學校附近的文具店,其招牌牌匾都是“晨光”和“真彩”,其實文具店里除了賣這兩個品類的文具,還賣太多其它東西,這就是企業為了擴大影響力的行為。一些小巷子里的門面逐漸成為了“銀橋”和“冰峰”的天下,也是一個原理。
只是愿意在自己招牌上讓企業做廣告的通常都是店鋪,有名氣的門面還是會力圖保持自己的特色。
▲李家村附近。
而最后的“統一”,則離不開城市層面的動作。
近些年各大城市都起初了“規范化”門頭牌匾的行動,各種指南和文件紛紛制定,從規劃部委、申請手續和對門頭牌匾的詳細規定等方面做了具體的規范。
在這個過程中,對新開發的地方進行指導還算容易進行;但老街道上進行改造就不可導致地只好推倒重來,“一步到位”的換成打印字體的“極簡主義”招牌了,最后千店一面的窘境就漸漸產生了。
統一之后
同樣的“極簡主義”風格,各區甚至各個街道還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主要表現在色彩、字體、字體樣式或者門頭的小細節等方面。
▲北池頭附近。
北池頭某處的圖片充分利用了朱黃色,搭配著看上去很獨特的黑色花紋,顯得歷史感沉穩;曲江某處的厚實極好,還允許商家保留形狀標志,非常人性化了;
▲曲江某地。
▲瓦胡同附近已經更換的招牌
而瓦胡同附近城區四周都不一樣,一邊和北池頭附近相似,另一邊則使用了帶有裝飾性花紋的白色門頭,這些門頭的年代或許稍微久遠,一些尚未需要進行更改了。
然而不可證實,統一以后,這條街的傳統就全沒了,站在這種街頭放眼望去,一片肅穆。
這種顏色、字體、風格等等是如何確認的呢?我咨詢了在警察部門工作的同事,據她們介紹,他們主要是按照一些文件,向街道等提供關于門頭牌匾的高度、尺寸等方面的建議,并借助上門服務等方式確認門頭牌匾的最后樣式。對于新建設的街區,期冀一開始就無法產生統一的風格;而對于老街區,有時就必須統一的更改行動。
城市管理部門為什么要將這種門頭牌匾統一起來,原因也無外乎是“市容”方面的界定。西安市在2006年就已公布的關于門頭牌匾的管控暫行辦法,其根據正是市容環境的相關法規。
城市管理者可能覺得:商戶自行設計店面牌匾,一旦缺失規劃,街巷就有也許變的擁擠和雜亂,這種擁擠和簡陋會給市容市貌帶來負面影響,因而大手筆的“統一”行動就必不可少了。
▲香港街頭。
這個邏輯的核心在于,“統一”能帶來整齊劃一,整齊劃一能帶來更“好”的市容。這種統一帶來了秩序上的井然,它并且城市的符號系統變的十分單一,忽略了個體的造就力。
一個城市要產生即風格統一,但又各具傳統的店面牌匾,其實并不應該管理部門出具指導意見,只應該商家在在良好的商業環境中經歷坎坷的自我演化。西安目前之所以會處處出現統一門頭,是由于正在進行的外立面改建項目,所以這些“統一”得到了快速啟動。
不必要的統一
然而這項舉動進行地如火如荼,但是從這些層面來講,這是一項不必要的工作。
首先牌匾的介紹,統一的店面牌匾不依照商業規律。
針對商家來說,一塊好的招牌對生意大有幫助。在營銷學的概念中,成功的招牌需要能借助提供有用的信息,從而導致消費者的留意、關心、欲求、記憶,并最后促使消費者的選購。因此,商家們經常使出渾身解數,靠設計,靠面積,希望自己的招牌醒目而細膩,既能導致注意,又能喚起回憶,在這個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印記。統一以后,商家就缺少這種做的能力,也喪失了重要的向消費者傳達信息的方式。
其次,門頭牌匾的統一不必定能提高城市的整體形象。
門頭牌匾也突顯著一條街巷的形象,消費者留意、關心、欲求、記憶,并最后購買心理的心理過程就不會也是對于顧客,而是會針對街巷和城市。但在現在的“統一”行動下,這種“體驗”很難是獨家的。
門頭牌匾本身有對歷史的記錄功能,一些店鋪、學校、機構等遷址或再次裝修時通常需要將原本的招牌保留起來,作為紀念,足見其罕見。統一前的拆除必然折煞了城市的人文底蘊。統一后的招牌上,人們也看不到店鋪經歷的風雨,看不出街巷生長的過程,看不到城市具備的特色。
一刀切的“極簡主義”門頭牌匾,其實并不必要。城市管理必須在照顧市政建設對于“整齊”的意愿的同時,尊重消費者的日常體驗,尊重商鋪自身的傳統和需求,在錯落有致中重新定義整齊,在突顯個體特性的條件下尋求統一的或許。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