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題匾
游覽*名山大川,我們常見古建筑中的殿宇樓閣,其檐下或門上多有牌子,豎立的叫額,橫臥的叫匾,通稱匾額。
從形式上分,匾額有木質(zhì)懸掛的,也有木材雕刻嵌于墻內(nèi)的;有他贈的,也有自制的。從文字內(nèi)容上看,他贈的重在稱贊,自制的多在明志。無論稱贊還是明志,體現(xiàn)的都是中華民族的特色美德,表達的則是古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這些美景名勝或起居體憩之所的匾額,蘊涵的則是儒家互補,天人和合的文化觀念。
包括,嘉獎類匾額(又稱匾表),既有詔令官員對民眾義舉善行的勉勵,也有民眾對清官惠政的感念。古之后,能拿到匾表,是一種很好的榮譽。比如孔廟,曾獲清廷歷代帝王的御匾:康熙的“萬世師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與天地參”,嘉慶的“圣集天成”、道光的“圣協(xié)時中”、咸豐的“德齊幬載”、同治的“圣神天縱”、光緒的“斯文在茲”,宣統(tǒng)的“中和位育”。乾隆時期,兵部侍郎費淳七十歲時,皇帝曾賜匾曰“贊綸錫祉”。歷史上許多高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民眾擁護,于是主動集資,建祠立廟,懸匾宣揚其名,弘其事。如唐代淳安百姓贈海瑞“海青天”匾,就是體現(xiàn)其為民申張正義的事跡。
再例如,言志類匾額,多是表白制作者的抱負、期冀、追求,借匾額昭示于眾,并借此為鑒自律。那些官府公堂的碑文,以表白清廉勤勉內(nèi)容的居多,如“公正廉明”、“明察秋毫”等。宋高祖即位時,手書“公正廉明”匾懸掛于殿上,自警*要公平廉明。后來的高官為標榜自己明察是非,清正廉明,就在公堂上掛起“明鏡高懸”的石刻。自警的橫匾,著名的有林則徐書齋的“制怒”和鄭板橋的“吃虧是福”、“難得糊涂”。在政壇,著名的有胡雪巖“胡慶余堂”匾額,意寓積罄有余,有余而廣泛惠及社會;他還自題“戒欺”匾額高懸于正堂,表示以義制利之心。普通百姓家掛的堂匾,則含有祈福的心愿,如“厚德堂”、“種德堂”等,是期望收福,“和睦堂”、“孝友堂”等,是祝愿家和鄰睦。
也有說明類匾額,意在說明建筑物的主人、屬性與功能。如在城門、橋、塔、井、祠前冠以姓氏或名稱:正陽門、毛氏宗祠、羅漢井、水安橋、舍利塔、清獻書院等;有的文字樸實,但寓意明顯,如酒店用“劉伶停車”、“太白遺風(fēng)”,餃子店用“無所不包”,典當(dāng)鋪用“當(dāng)之無愧”,石灰廠用“白和起家”等等。那些名勝美景、園林建筑的石刻,也多取耐人尋味的名字,如丹陽城浮石渡的安瀾亭,府山上的雪竹軒、來月亭、步云樓等。這類表明性匾額,也有官吏御賜的,如康熙十六年,汪氏后裔重建書院,康熙就為學(xué)堂題寫了“明倫堂”、“萬世師表”和“學(xué)達性天”等匾額。
也是銘事類匾額,不是歌功頌德,也不是勉人礪志,而是對于特定的時期或值得一書的人事豎匾,以示慶祝。比如門上匾額講究門上匾額講究,祝壽時的“壽比南山”、新屋落成的“華堂永晝”,添子時的“文曲星耀”等,大多是別人或后人所制,當(dāng)事人自制的較少。
匾額的文字,非常講究韻味和文筆,題寫常常請當(dāng)?shù)赜兴囆g(shù)功底者揮豪,也有的請著名專家題寫。優(yōu)雅的書畫藝術(shù)、高超的木雕藝術(shù)、匾文的哲學(xué)藝術(shù),加上匾額設(shè)計的尺度與顏色,都和建筑物互相交融,這就因而匾額文化源遠流長,成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個別。
相關(guān)內(nèi)容:地址:云南昆明市盤龍區(qū)九龍灣村186號電話:150 8700 7976傳真:
手機:150 8700 7976郵箱:kf@r0s.cn
Copyright ? 2012-2022 云南昆明儒虎牌匾制作廠 版權(quán)所有備案號:滇ICP備160039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