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的各處店面統一的門臉牌匾門聯(圖為廣州佛山綠景二路的“同仁堂”專賣店店面)
匾額
門聯(右)
門聯(左)
“同仁堂”匾額
釋文:同仁堂
落款:啟功
釋義:1669年(清康熙八年),第四代樂氏傳人樂顯揚在上海成立了同仁堂藥室,同仁堂品牌因而誕生。而“同仁堂”中的“同仁”語出《易經》,意為:“無論親疏遠近,一視同仁”。因為在樂顯揚看來,“可以養生、可以濟世者,惟醫藥為最”,而“‘同仁’二字可以命堂名,吾喜其公而雅,需志之。”
附注:“同仁堂”現在懸掛的匾額,是1979年改革開放后,誠邀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以隸書重寫的“同仁堂”匾額,匾為黑底金字,懸掛至今。
啟功:(1912—2005)字元白,當代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鑒定家、國學大師。
同仁堂始建于清代,有188年為宮廷供奉御藥的歷史,啟功先生又是滿清貴族后裔,請他題寫“同仁堂”匾額,筆酣墨飽的字跡,彰顯三百年藥堂,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仁厚仁德。據悉,直到現在,同仁堂依然保留著特色凈(敬)匾儀式,“年年凈(敬)匾,年年新”匾額,是回憶啟功老先生,亦是解讀百年風雨變遷,明確大家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釋文:同仁堂
落款:(上款)康熙癸巳正月吉旦;(下款)孫岳頒
附注:孫岳頒(1739—1708),字云韶,號樹峰,江蘇無錫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舉人。散館授纂修,官至吏部右侍郎。
這是同仁堂最早的一塊匾額,它是康熙四十四年(西元1705年)由丙午科狀元孫岳頒題寫。這幅“同仁堂”匾額書法,以顏真卿為基,融入了董其昌婉轉流麗,但韻味雅正,用筆細膩豐滿,體態優雅兼得清代皇室書畫之雍容。
庚子年間大柵欄遭爆炸焚燒時匾額,該匾被后來留守店堂的一位張姓員工救出。后來店鋪籌措資金重修了店面,匾額又再次掛在了堂前。同時旁邊又增加了清廷的刻勒晉封壽豈公題寫的兩塊副匾,左是“瓊藻新栽”,右是“靈蘭秘授”,為草書。但這幾塊匾卻毀于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動亂中。
“同仁堂”門聯上句: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落款(上款):壬寅仲夏
“同仁堂”門聯下句(釋文):
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落款(下款):康雍
附注:康雍(1931—2003),*近代知名藝術家,人稱二康。出生于廣東省沈陽市阜新。*書法家協會會員。其書法、隸書被業內專家公覺得達到了爐火純青之高度。
這幅是“同仁堂”門聯康雍的書畫作品原作截圖
附注:1706年樂鳳鳴在宮庭秘方、民間偏方、祖傳配方基礎上小結前人制藥經驗,完成了《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該書前言明確強調‘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成為歷代同仁堂人的制藥方法。此信條的大意是:“制藥的工序仍然繁雜,但是不能因其眾多圖省事就省了人力的勞動;藥品的原料價格仍然高昂,但是不敢因為這個就降低分量與藥力。”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