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位權勢很大的首輔大臣,他推動的變革一度使衰落的朝代恢復活力,但最后卻遭遇滅頂之災。張居正花費十年功夫實施新政策,死后卻被皇帝追究責任,這里面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權力斗爭?
早年仕途經歷
張居正二十三歲時考中進士,隨后進入翰林院擔任庶吉士。嘉靖朝期間,他在官場中親眼看到嚴嵩專權導致的種種弊端,由此深切意識到整頓官場的必要性。二十多年間,他憑借在官場的不斷磨礪,從編修職位逐步晉升到吏部侍郎,這段過程為他日后實施改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隆慶朝時,張居正憑借曾擔任裕王師傅的特別背景,得到了朝廷的信任。他們之間的師生關系,使得他在官場上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到了1572年,他聯合了太監馮保,成功取代了高拱,坐上了內閣首輔的位置。那時候,明神宗還只是個十歲的孩子,這為張居正實施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境。
政治改革舉措
行政效率不高時,張居正設立了“考成法”來評估官員的工作表現。這個制度規定六部必須按照賬簿記錄的內容,每個月核對執行進度,對未達標的人進行懲罰。依靠這種逐級監管的方式,朝廷的命令能夠順利實施,尤其是在收取賦稅這方面效果特別明顯。
在整頓官場時,張居正著重提出“維護君權、考核官吏”,把權力收歸于國家中心。他廢除了許多多余職位,嚴厲處置了貪污腐敗的官員,確保朝廷的指示可以毫無阻礙地傳達到基層。這些做法切實糾正了自嘉靖年間以來政令傳達不暢的問題。
軍事邊防整頓
北方邊防領域,張居正選拔戚繼光等將領負責薊州防務。戚繼光組建了車兵騎兵步兵混合部隊,建造了一千二百座敵樓,構成了周密的防衛網絡。他還借助茶馬交易與蒙古各部落開展商業往來,成功緩和了邊疆地區的緊張關系。
東南沿海地區,在平息倭患之后,張居正進一步強化了水師的防御能力。他派遣俞大猷等將領負責整頓海防事務,并且設立了定期巡查的機制。通過這些舉措,明朝在萬歷朝初期維持了較為穩定的邊疆防御態勢。
經濟制度改革
萬歷六年,張居正開始推行全國土地丈量工作。歷時三年,查實出新增田畝將近三百萬頃。許多原本被權貴隱匿的土地,重新被納入稅收體系。此舉使得國家財政狀況得到改善,同時也讓普通民眾的負擔有所減輕。
丈量土地之后,張居正實施“一條鞭法”調整稅收辦法。這項措施把各種勞役統一換成銀子收取,其中一些勞役錢依據田地大小進行分配。新稅收制度簡化了收稅步驟,降低了官員的勒索行為,推動了商品市場的繁榮。
水利治理成就
黃河泛濫曾是明朝的重大難題,張居正選拔潘季馴負責治河工作。潘季馴運用“用堤壩約束水流,借助水力沖走泥沙”的策略,建造了超過三百里的堤防,成功限制了黃河的決口。這個工程維護了運河的正常運行,也推動了農耕經濟的發展。
張居正在江淮一帶主持了淮揚運河的整治工作,這條水道經過疏浚后,南北間的糧食運輸變得更為高效,每年有四百萬石漕糧得以安全送達京城,水利工程是他推行改革中取得的最突出成就之一。
身后遭遇評價
萬歷十年張居正去世之后,剛剛親政的明神宗馬上開始進行報復。這位曾經掌握大權的首輔失去了爵位張居正匾額,家中的財產被沒收,他的大兒子上吊自殺,二兒子被流放到邊疆。他推行的大部分政策都被廢除,明朝再次滑入政治敗壞的境地。
張居正的改革功績,縱然受到過非議,依然為后代所推崇。天啟朝代時,朝廷為其平反昭雪,著作《張太岳集》得以保存至今。他所倡導的“一條鞭法”等革新政策,給清朝的稅收體系帶來了深刻影響。
各位朋友張居正匾額,你們覺得,假如張居正的變革得以繼續,明朝的命運會不會有別的變化?歡迎大家到留言區談談看法,要是覺得文章說得對,麻煩幫忙點個贊,再轉發給其他對歷史感興趣的人。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