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嗎,成都博物館這次新展把清代四川木雕造像的精妙之處表現得非常充分,讓人看了很受啟發!
展覽亮相
8月14日,下午時分,“和而不同——成都博物館藏清代四川地區木雕造像展”于成都博物館負一樓三號臨展廳啟動。這是該館初次借助116件館藏佳作,系統呈現清代四川地方木雕造像的豐富面貌。展出現場,參觀者絡繹不絕,仔細觀賞這些巧奪天工的木雕作品。
木雕淵源
提及木雕藝術品,人們往往對敦煌莫高窟等巖洞造像更為熟知。然而,木雕工藝和石窟建筑之間聯系密切,不少木雕圖案在巖洞中也能見到。清代以后,木雕憑借材質輕便、體量小的特點,使民眾能夠將神佛先祖請入家中祭拜,在四川地區逐漸盛行,寄托了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期盼。
觀音造像
這次展覽陳列了二十七座觀音塑像,南海觀音、送子觀音等各有特色。這些造像的面容,有的顯得莊重,有的流露出慈愛成都木雕廠加工廠,衣飾的紋理,有的制作精良,有的處理得十分細致,雖然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依然能看出雕刻技藝高超。佛教傳入中國之后,觀音在逐漸融入本土文化、變得貼近生活的過程中成都木雕廠加工廠,被看作是“美麗”和“仁慈”的代表性形象。
道教造像
四川是道教的重要起源地,張道陵在蜀地創建了二十四治,其中大部分都位于四川。在唐宋時期,蜀地信奉道教的人很多,以道教神仙為題材的石窟非常普遍,比如安岳玄妙觀等地方就有大量道教相關的雕刻。關羽、孫思邈等人也被歸入了道教的神仙行列。
和而不同
展覽的中心思想“彼此和諧又各自獨立”源自策展者蕭易對展品種類的思索。那個時期,道教的木雕和佛教的木雕經常被放置在同一個家庭的祭壇中,清朝初年,移民進入四川帶來了多種宗教信仰,這些木雕展現了不同地域信仰的交匯,是成都地區接納多樣性的證明。
展覽意義
成都博物館的總策劃師黃曉楓說明,這個專題展覽叫做“原汁原味”,其中的展品和藏品都取自成都博物館的收藏,并且是首次拿出來展示。這些展品多數是從民間收集的,它們敘述著人們的生活經歷,反映著四川地區民眾的日常節奏。博物館方面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能夠使觀眾們回想起相關的文化記憶。
你想去現場感受這些木雕造像的魅力嗎?覺得不錯就點贊分享吧!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