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統治者親筆寫的橫幅,在市場上獲得了極高價格,引起了收藏圈的高度注意。這些看起來很一般的橫幅,怎么會有這么大的價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弄清楚這個情況。
乾隆康熙御筆成焦點
拍賣場上清末匾額,乾隆皇帝親筆寫的《觀妙》匾額,最終以159萬港幣的價格成交,康熙皇帝親筆寫的《清慎勤》匾額,更是達到了1495萬人民幣的驚人售價。這些清朝皇帝留下的御筆匾額,大多是長方形狀,有金色底配黑色字、黑色底配金字,或者白色底配黑色字,色彩鮮明,氣勢恢宏,因此自然吸引了很多收藏愛好者的關注。
民間收藏數量驚人
國內匾額的收藏活動多發生在民間領域,諸如古代翰林匾、狀元匾、宰相匾等藏品數量相當豐富。一些地處偏遠的鄉村老房子里,也可能發現具有收藏價值的匾額。這些匾額不僅能夠提升古建筑的觀賞價值,還能反映出屋主人的學識修養和為人處世的態度,例如筆者家族祖宅懸掛的“儉德堂”匾額就具有這樣的意義。
價值評估難統一
收藏領域里,匾額的歷史藝術價值研究很不到位,導致相同一塊匾額的評估和價值很難一致。每塊匾額的歸類、來歷故事、書寫者身份聲望都不一樣,不像字畫瓷器那樣有比較明確的定價依據。舉例來說,收藏家看到祖輩創作的匾額,會覺得非常珍貴,也更愿意出高價購買。
御筆題匾意義非凡
古代中國名人互贈匾額時場面很隆重,懸掛和授予匾額時會敲鑼鼓助興,還會舉辦村民聚餐來慶祝。而能獲得皇帝親自題寫的匾額,則是無上的光榮,通常只有極為重大的事件或者顯赫的家族才有這樣的榮幸。過去那些官員或者有功之人的住所清末匾額,經常可以看到懸掛著因功而得的匾額,或者是皇帝特別賜予的匾額。
收藏需深入研究
收藏匾額需要投入很多精力、物資和金錢,還必須對中國的歷史以及匾額的特征有深入的了解。尋找匾額可以到那些年代久遠的大型建筑里去,比如祠堂之類的場所通常都能找到。民間的匾額大多被藏在鄉村的普通住戶家中,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洗禮,其中很多被當作垃圾,也許會被房主隨手扔在一邊。
仔細鑒別防上當
分辨匾額的真偽頗為不易,需要了解匾額的歷史背景,具備敏銳的洞察力。例如,有些清朝時期的牌匾,落款的題名者卻是民國年間的人物,若缺乏相關知識,便容易上當受騙。此外,還有人會將古代牌匾上題名者的木牌截取下來,再拼湊偽造名人題字,以此提高物品的售價,收藏者在購買時必須仔細辨別。
看完這些,你感覺匾額收藏今后會更有市場嗎?歡迎在下方發表看法,同時不要忘記點個贊,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