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面具藝術魅力
3月6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恩施州儺面汪木雕工作室看到,非遺傳承人汪儒斌拿起儺面具。儺面具是“恩施儺戲”的道具,有“無面不成儺”的說法,其造型鮮活。汪儒斌雕刻的面具技藝精湛、造型奇妙手工木雕的文化傳承,他因此被贊“儺面王”。以往雕刻多用楊柳木和香樟木,經過多年嘗試,他結合現代工藝,創造出多種角色造型。已創作出3000余件儺面藝術品。
汪儒斌專心致力于傳承技藝。2019年他前往恩施職院。在校園里講解儺文化。傳授雕刻技術。他還與土家女兒城溝通交流。計劃建造儺文化主題文化館。以便讓更多游客認識儺面具。了解儺文化
雷氏制鼓精益求精
雷建華有個制鼓的工坊,規模不算大。在這個小院子里,有8面堂鼓。這些堂鼓正處于關鍵的調音階段。他覺得,好鼓的聲音得通透、純粹,還得經久耐用。他家藏著一面百年老鼓。這鼓的鼓面牛皮有洞,可鼓聲依舊渾厚。如今他年紀漸長,每年制鼓不超過80面套。他把更多精力放在改進工藝上。這么做的目的是讓鼓音和地方文化相融合。
他對好鼓有極致追求,這大家都能看到。雷氏牛皮鼓深受本地人喜愛,在當地銷量很好,生意還做到了重慶、四川等地。他精力有限,卻仍堅持嚴格標準,不盲目追求數量,只為做出更好的鼓。
拯救壩漆風采
2017年,恩施壩漆情況不好。當時小作坊數量不到一百家,年產量大概70噸。漆藝人才流失嚴重,壩漆沒了以往的光彩。利川人清楚壩漆是本地“金字招牌”,決定不讓它在自己這代人手里毀掉。有個匠人跟中國林科院南京林產化學研究院合作,花三年研究技術,攻克了很多難題。
最終成功達成了壩漆的工業化大量生產。而且手工木雕的文化傳承,漆酶的活性程度大幅提升。顏色種類從5種增長到20多種。干燥所需時間從2小時縮減至30分鐘。如今壩漆再度煥發出奪目光彩。其質量和生產效率都實現了本質上的提高
吊腳樓技藝傳承
2017年,黃俊在咸豐縣認識了萬桃元。萬桃元是土家吊腳樓營造技藝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俊看到了萬桃元制作的吊腳樓模型。該模型沒用一釘一鉚,卻渾然天成。黃俊當場就想拜師。然而,吊腳樓營造技藝蘊含著土家先民千年智慧。它工序復雜。僅有木雕技藝遠遠不夠。
2018年7月,萬桃元選了個好日子收黃俊為徒。此后,黃俊成了土家吊腳樓營造技藝新一代傳人。他會繼續傳承這門技藝。他還會把這門技藝發揚。這門技藝凝聚著民族智慧
民族技藝意義非凡
恩施州是多個民族聚居之地。這里傳統手工技藝是民族文化成果。它們歷經長時間沉淀。才成如今這般精妙絕倫。儺面具是恩施獨特文化標志。雷氏牛皮鼓是恩施獨特文化標志。壩漆是恩施獨特文化標志。土家吊腳樓技藝也是恩施獨特文化標志。這些技藝不僅展現了當地人民的才智。還對研究民族文化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這些傳統技藝是有的。它們得到了傳承。這讓恩施的民族文化更豐富多彩。給后代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還留下了文化遺產。使民族文化能代代相傳。并且能持續下去。
技藝傳承任重道遠
當下,恩施傳統技藝傳承遭遇挑戰。以雷建華為例,隨著年紀增大,制鼓數量受限。壩漆曾有人才流失、產量低的狀況。但也有積極之處。像汪儒斌進行創新推廣。壩漆實現了工業化大量生產。未來,要加強對傳統技藝的保護與扶持。要培育更多年輕從業者
讓更多人知曉并認識到恩施民族文化的魅力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