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南宋理學之巨擘,其學術成就斐然,足跡亦在福州烙下濃重印記。隆興二年(1164年)朱熹木匾,朱熹在福州的作為推動了學術繁榮,并傳承了豐富的文化傳統。本篇力圖梳理朱熹在福州的蹤跡朱熹木匾,探訪那些塵封的歷史學院與教室。
朱熹的福州之行
隆興二年二月,朱熹尋訪延平以緬懷恩師李侗,隨后前往榕城拜訪汪應宸。此次出訪,旨在緬懷恩師生前情誼。朱熹的到來,給福州文壇帶來了生機。其學術見解與人格魅力,對福州學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年四月,汪應宸派遣使者攜帶士兵,親自前往崇安,邀請朱熹前往福州共議政事。朱熹在福州停留期間,不僅積極參與政事討論,更在東門創立了“紫陽書院”。這一行為標志著朱熹在福州留下的首項學術印記,亦顯示了他對福州文化教育的顯著貢獻。
紫陽書院的興衰
朱熹在福州設立“紫陽書院”,揭開了其教育事業的序幕。此院以“紫陽”命名,寓意朱熹對學術的深厚情感猶如東方紫氣般,充滿希望與光亮。然而,歲月流轉,“紫陽書院”的光芒逐漸淡去。如今,僅剩講堂前地名及一座小型廟宇保留于原址。
講席之地,金碧輝煌的匾額點綴廟堂之門,光彩奪目。下方以謙遜之姿點綴的“紫陽朱熹講學堂遺跡”名號,默默承載著往昔盛名。門旁對聯“紫氣東來照耀勝境,陽光遍灑講席之地”,完美融合了朱熹學術思想與書院的輝煌歷史。
書院的變遷與保護
盡管紫陽書院今日不及往昔輝煌,其風貌依舊流淌于歷史長河。千年流轉,民眾通過講學守護其生命,將其塑造為祭祀的圣域——“境”,承載著朱熹學術精神的傳承。
盡管大殿內未留朱熹墨寶或畫像,卻高掛表彰其學術貢獻的“東周孔子創儒家,南宋朱熹構理學”與“承繼朱子理學”等銘金對聯,這些對聯既是對朱熹學業的肯定,亦為后世學子確立了典范。
朱熹在福州的其他足跡
在福州,朱熹除創辦“紫陽書院”外,亦確立了“竹林書院”(又稱竹林精舍,現名“竹林境”)。其女婿黃榦在此地授課,黃榦為福州東門浦下村人。14歲在朱熹高徒劉清之的推薦下,黃榦成為朱熹的門生。黃榦的講學成就助力朱熹的學說在福州得以廣泛傳播。
福州市所轄倉山區林浦平山之巔,坐落著著名的宋代古書院——濂江書院,面向鼓山,毗鄰閩江,環境幽美,靜謐雅麗。此院可分為朱子講堂、朱子祠及家風館三大部分,殿堂內高掛朱熹畫像,兩側懸掛著“立修齊志,家國榮光”金光閃閃的對聯。
結語
朱熹在福州的足跡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為后世學者提供了珍貴的學術資源。其學術理念和人格力量在福州至今仍閃耀光芒。這樣的歷史是否激發了你的好奇?你是否有意深入了解,親臨那些講席和書院,感受朱熹的學術氛圍?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感悟,一同追憶這段沉寂的歷史,領略朱熹與福州書院文化的深厚底蘊。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