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永嘉地域村落比較講求,大都是五間、七間、九間一幢灰墻青瓦的樓房,當中留有一間非常寬闊,裝潢得愈發壯觀的中堂,以供議事、祭祀及辦紅白喜事之用。尤其是這些古老大宅子,其院內各幢房舍與房舍的廳堂都雕梁碧瓦,變得愈發莊嚴肅穆,廳堂正面屏風的橫匾和橫梁上總是懸掛著不同時期、不同文字內容、古色古香的碑刻,它講述著遠逝的時光痕跡與道之不盡的家族文化,同時也勾念起令人依戀不舍的鄉音、鄉戀。
錢庫鎮黃車堡村黃慶澄舊址清嘉慶九年制做的“寶婺揚輝”木牌匾(章*攝)
一、江南垟木匾的分類
這種碑刻不管年代怎么久遠,裝潢怎樣華麗,文字怎么高深,不外是表現祖上主人的“孝道”與“忠君”情感。按其內容分,主要有兩類:
一是長輩為父母問候祝壽,這些匾稱為“壽匾”。這些匾右方落款有附贈人長輩的署名,中間大匾字是恭頌壽辰的頌詞,如“篤厚康強”“花甲同慶”等。也有你們族顯擺自己子孫興盛,如內的“五世其昌”“重逢五世”兩方碑刻,則為宣揚一家族有兩次五代同堂子孫滿堂景色。
二是高官給下屬或百姓嘉獎其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匾,也有太后旌表子民的匾,如錢庫鎮夏口村吳榮烈舊居“司馬第”的中廳有一方清乾隆太上皇御賜的“龍章寵錫”的金匾,其上還刻有“乾隆寶璽”字樣,這是乾隆太上皇旌表吳榮烈不畏極權、告倒官員浠水。還有清代時*民*主席林森為嘉獎興辦礬礦的企業家、江南名紳、錢庫鑒橋人林贊卿為教育捐款,附送一方有他親筆署名的“樂菁育我”旌匾,至今仍保存于鑒橋林氏祠堂內。官匾右方落款通常都署明高官姓名、官銜、學歷,以顯示其顯赫的地位。舊社會有官官相護、官大一級燒死人的惡習,送匾大官也能使受匾人蒙受庇佑的用處。錢庫“三六”慘案時,國軍部隊在西堡村南黃及西堡兩地縱火焚毀民宅幾十間,但到了黃車堡三進屋即將打火時,看見大廳上懸掛著許多官匾,其中有清代廣東省兩任縣長齊耀珊、黃紹站給屋主人祝壽的牌匾時,帶隊主謀立即下令撤出,總算保住了這座大宅子。
錢庫鎮夏口村吳榮烈故居中堂懸掛的牌匾(易際祺攝)
碑刻中的匾序與匾字是匾文化的核心,大都出于官員、文章妙手和書畫名家,鑒賞上代人撰寫匾序和書寫的匾字也是一種對歷史文化的藝術享受。
二、大河川底制匾業發展史
清朝與清末時期,江南垟的名匾大都出自今錢庫鎮大河川底村陳合發匾店。陳合發匾店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由陳上雕(1860—1935)創建,那位出身于農戶家庭的藝術家,13歲就獨自去豐縣南門外學藝。因生性聰慧,尊師守規,勤奮好學,林氏師父覺得他是藝術方面的可塑之才,深得他的賞識。陳上雕兩年學藝期間,憑借他的聰明慧根和心靈手巧,很快將師父傳授的繁復脫胎工藝程序了然于心、純熟于手。七年學徒屆滿,為了報答師父的厚愛和栽培之心,特地以重師為名繼續留在師父身邊。重師屆滿后,才拜別師父,回老家大河川底自立門庭,開業“陳合發匾店”。那位年輕的匾店老總,講求藝無止境的道理,向制匾藝術更高境界追求,向學藝中未知領域開拓發展,先后探求到用瓦坯泥反復碾磨制作磁泥及用毛氈沾廢墟水磨光技術等十幾項工藝,致使自家制做的碑刻產品在藝術性上有大幅度提高,各類產品以新穎大氣的設計風格,以精致絕倫的工藝,以經久耐用的質量受到用戶的歡迎與追捧,在同行業中技壓群芳。自此陳合發匾店聲譽大振,名揚整個江南垟,杭州、永嘉、瑞安、平陽等外省顧客也紛紛光顧,慕名而至訂貨。
東漢與清末時期,以牌匾賀喜曾風行一時,當時廣州區域常見的牌匾不外有以下幾個行款:一為脫胎黑漆金字匾,這些匾留傳久遠,古色古香,古樸大氣,通常為官匾,商家招牌也都采用這些樣式;二是砂金大匾,全匾罩金與推光黑字金光璀璨,光彩照人,通常是豪富人家與高官為父母祝壽之用;三是朱砂匾,通常用于寺廟道觀中與通常老百姓壽誕之用;四是“一塊玉”,這些清代中后期才開始流行,以單塊樟木鋼板為薄板,以真漆探飾,陰刻金字,特顯新穎、高貴、大氣,大都為*中后期高官與富商人家壽辰時用的匾型。
誠信經營,貨真價實是陳氏匾店幾代人做工藝的傳統理念,她們非常注重制匾原材料的采購,還不惜代價重金聘請手藝精湛,認真負責的解板匠、方石匠、雕花匠加工原材料,以保證碑刻初坯質量,使之成品后不走樣、不變型、不脫落、不退色、不掉金。如今還存留著百年前陳上雕親手為括山董姓同事制做了一方推光黑漆金字招牌,也稱“盛恒協。”招牌字為江南名紳陳錫琛所書,這方保存完好的古物至今仍不見胎漆有絲毫的裂痕,金字也未有開裂的現象。董氏住戶仍將此物視為“傳家寶”來典藏。
碑刻作品(陳芬攝)
舊時碑刻制做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社會的下層與大戶人家,陳上雕自然懂得廣交同學老仿匾額,拓展人脈,他一生為人正直,樂善好施,常為社會公益事業修橋鋪路等善事募款,深得當時江南社會名流劉紹寬、陳錫琛、陳倬甫、楊悌等人器重,很快融入主流社會。這種下層人物也紛紛慕名而至光顧陳氏匾店,劉、陳兩位先生是江南名儒,學富五車,楊是繪畫家、法官,社會上有人經常請她們撰寫匾序,題寫匾字,這種著名人士紛紛成為這家匾店的座上賓。1929年,永嘉校長葉燕蓀親筆題寫匾字為陳上雕60大壽賀壽,70大壽時永嘉縣著名人士劉紹寬、陳錫琛、楊悌、顏壽寬等20多人以晚生身分為其送匾賀壽,劉紹寬為壽匾作序,繪畫家楊悌敬獻墨寶。清末時期,泮河地方有一位東北軍騎兵師中將旅長呂紀化,其父六十壽誕,國民*監察院教授、書法泰斗于右任親筆為壽匾寫序題詞,呂氏慕名而至,手握匾字來到大河川底,由陳氏匾店二代長房陳花秀(1885—1976)先生接手,陳以嚴謹的工作心態,嫻熟的手藝把于右任先生渾厚低沉的手稿堆塑得分厘不差,在壽宴匾額這天,博得了顧主與賓客的贊揚。
陳氏匾店自創始人陳上雕辦店以來,傳藝小輩,院長師父,共同勤奮創業,在清末時期事業曾達到鼎盛時期,他在河川底南星處舊縣興建大七間一座,作為住房與工藝作坊,當時幾乎總攬了江南區域制匾生意。
20世紀60~70年代,因*家遭受經濟困難,制匾行業幾乎無人問津,陳氏后人只好自謀出路,改為從事涂料貼牌業務,為漁家燈具涂料,勉強維持生計。
1978年變革開放后,農村經濟得到長足發展老仿匾額,制匾行業如沐春光,重逢全面復蘇,行業產品已更新換代,現代生產裝潢原材料取代了天然原材料,服務對象也一改過去為家族服務,轉向以為地方祠堂大殿服務為主,還有大企業的招牌制做。原陳氏匾店第四代、第五代在宜山鎮上開辦陳芬、陳芝堯匾店,她們承先啟后,繼往開來,努力提高產品藝術濃度,把企業做大做強,從太祖創業至今,保持五代人150年的老店長盛不衰之態勢。
她們承繼了父輩探飾工藝,把這些流風遺風留傳下去,傳播開來,如今江南垟許多知識界名流與公共場所碑刻題詞、招牌等藝術裝潢制品的生意落實到這兒。推光金字的碑刻、清漆綠字樟木的老字號招牌,受到群眾喜愛,也平添了社會文化氣氛。陳芬先生的匾店還多次承接中央領導同志為當地老同志題字的碑刻,這種年恒大強的陳氏后人,以傳統工藝更好地服務社會的發展。
三、木匾制做工藝
(一)采購原材料。木質碑刻主要原材料有木板、苧麻夏布、桐油、生漆、金箔等。為了才能制做出優質碑刻,大河川底木匾工匠都要采購名牌頂尖原材料。
1.木板。碑刻輔材是荊杉或樟木,到落葉松行選定上乘平直的大株圓木,請解板匠鋸成薄板后,攤開在屋背瓦楞上曬,這樣經受風霜雨露自然作用的木板制成成品后不易變型。
2.采購正宗的黃麻夏布。
3.采購湖北宜春出產的成桐油。
4.采購本地出產的生漆。
5.采購金華出產的金箔。
(二)輪胎制做。有設計、制作框架、臨摹書畫作品、雕刻、夏布裱褶、填灰堆字等工序。
1.設計好碑刻紋樣,打算好題匾書畫作品。
2.請方石匠制做碑刻框架。
3.在碑刻上臨摹題匾繪畫作品。
4.精雕碑刻。請雕花匠精雕碑刻紋樣及繪畫。當代是將復印好的繪畫作品字體剪裁好,用膠棒或透明膠紙貼在木板上,用雕刻刀將字體中去掉的部份挖掉。
5.夏布裱褶。用黃麻夏布裝裱碑刻正面和四周。
6.填灰堆字。先用生漆和石灰攪拌成的生漆灰在夏布上打底撫平,之后填灰堆字。
(三)打磨底漆。有打磨、上漆、貼金箔、上木蠟油等工序。
1.第一次打磨修整。用砂紙打磨碑刻,把細部修整、打磨干凈,邊角打磨飽滿。
2.底漆。生漆灰干透后,再在里面均勻涂上桐油,在碑刻上的字體和周圍刷上顏色。
3.第二次打磨、修整。等待釉料融化后,用毛氈沾廢墟水磨光技術,再度進行打磨、修整。
4.貼金箔。將薄如蟬翼的金箔用膠帶貼在碑刻的相關部位,使推光碑刻經光彩照人。
5.上木蠟油。此道工序結束后,木質碑刻經久不會出現裂痕。(黃孟廣)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