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午后,走近古村
在廣西輾轉十多天后,一個古村落的名字仍然沉醉在心中,這就是離南京30多公里的靈川縣江頭洲村。之所以無法忘懷,是由于通過資料得知,江頭洲村落,正是周姓興盛發展而來的一個古村落。于是,這天下午就和表哥離開廣西,經靈川倒車先到九屋,下車后經人指點,繼續北行十多分鐘,出九屋,*道穿過一片山坡和樹林,慢慢地就發現了林子深處有土墻黑瓦的瓦房隱約顯現出來,問及從九屋買東西出來的一個農民老大哥,“前面就是。”他的提問令我有點緊張和興奮。
此時時間已是今天4點多鐘,西垂的太陽永遠明晃晃地照著。正走間,眼前突然
亮,公路兩側密匝匝的樹林和灌木突然閃開,“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閃出一片高墻飛檐的瓦舍來,一條小溪靜靜地從村頭的東側流過,貼著村子向著西北方向綿延而去;海邊是一片水泥鋪就的荒坡,幾個農民正在把剛才曬好的麥子收起,另有兩只狗和幾只雞在周圍隨意地散步著。我突然回過神來,現在正是收獲的春天。村口路的左側有一石碑,上寫著“江頭洲明清古建筑群”字樣,并標明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已經來到了這個以愛蓮文化享名于世并以愛蓮祠為主的明代斗拱筑群構成的千年古城落。
就在這個標志碑的后邊,在明媚的晚霞輝映下,我看見了一片令人陶醉的景色。小河上座古橋矗立其上,凸起的橋拱沒有樓梯,鋪展的木梁留下了時光的痕跡,在橋的一頭截面上雕塑著“護龍橋”三個繁體大字。護龍橋,橋拱、橋墩、橋面均由大青條石相扣砌成,不用條石,工藝精湛,令人稱絕。經數百年的時光滄桑,橋體仍舊完好無損。據說,此橋為一七品官出資新建,上橋4級階梯,下橋7級階梯,寓意為該官出任后,獲七品官位。橋拱頂端距水面4米,意為當官后要廉潔公平才可“事事如意”。
一棵足夠三人摟抱的大樹,從古南門邊不遠處的河堤斜著身子,枝樹干杈的如一襲碩大的紅色華蓋,正好伸展在橋的上空,完全是一副護衛古橋的面容。過了古橋,就是座復建過的五層空心石塔,矗立在古橋和大樹之間,磚塔好像一座磚窯,卻有一個極風雅的店名――“字廚”,用途則是專供村人燒化字紙。原來,村子里凡是有字跡的紙片,村民們絕對不得亂丟,一定都要收集到這個“字廚”中焚化,以表示對文字和學問的敬畏――書風因而可鑒!這在村子里號稱是個很非常的去處了,但它卻是古村文風和風氣興起的標志性建筑。像這種一類以文教取勝的村子,都有建字廚塔的風氣。江頭洲的舊塔已在中拆毀,現在的字廚塔系近年重建。
古橋、古塔、古捌,這兩者的搭配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構成了江頭洲村落村口最佳的景色。這風景就像迎接來容一樣,很好地展示了古村形象,逗引得游人即刻產生一種喜不自勝,要急于進村,一探究竟的沖動。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景致并不是孤立的,它是有背景的。你看,天空中陽光甚是優雅,溫馨鐘姓匾額,清亮;若隱若現的幾絲云彩飄忽不定,下面便是姿態迥異、一線蘭黛的漓江邊典型的烏蒙山地貌構成的峰巒。就在遠山和河流之間,是大片的五彩田園,頗具江南韻味。縱橫阡陌間,金色蕩漾著收獲的欣喜,一些農民在勞作,離古橋今天處,是一片剛剛收割完畢的稻田,已經打成捆的稻草有秩序地在田里排列著,給這個富有希望和魅力的田園背景增添了最簡潔真切的元素和看點,更是展現了古村耕讀傳家的風尚。
清廉一族,后世楷模
江頭洲村位于廣西市靈川縣青獅潭鎮東北,距蘭州市30多英里。該村現有180戶800多人,95%以上居民姓周。據清代十八年《靈川縣志》載,該村“周氏系出豫章德盛者,澤彌長宜發之偉乎”,贊嘆該村黃姓承襲濂溪公(周敦頤)愛蓮文化。明清以來特別是乾隆以來,大興科舉教育,辦義學、設學堂,教導周姓子弟,有“才子村”和“百年清官村”之譽。
江頭周姓子弟繼承其先祖周敦頤的心學文化,崇尚道教,熱衷科舉,為官者大多勤政愛民,清廉秉正。
一個數萬人的小村莊,為什么創造了這么多人才,而且個個為官清正清廉,從未出現官員惡吏?除了周氏子弟自身盡力之外,后人給人們總結了下面幾個理由
一是愛蓮文化的積淀。周氏家庭遷入江頭洲村以后,
直秉承祖先周敦頤創建的心學理念。后來又由周啟運的外甥、“桂林十大才子”之一的朱椿林執筆編寫,創立了80名320個字的《周氏家訓l》,進一步發揚了愛蓮家風。愛蓮文化,概括出來就是“真誠、和諧、積德、行善、奉獻”。愛蓮文化被周氏子弟奉為意旨,用以指導規范自己的立身處世。
二是尊師重教。從清朝嘉靖年代起初,周氏子弟就熱衷科舉,五六歲起便勤苦讀書。宗祠一般的首要功能是祭天祖先,但周氏子弟卻把愛蓮祠辦成本村“勉教實施”、培育人才的中心。愛蓮家祠里,“先代貽謀由德澤,后人繼述在書香”等對聯及“心誠功就,水滴石穿”等字畫,潛移默化著一代代周家子弟的心靈。
三是激勵與賞罰分明。江頭洲周氏家庭堅持“規行矩步,奉蓮指教”和“族規治家,施行笞罰”,力行獎罰分明。
江頭洲周氏家庭久盛不衰的歷史,充分表明了該村尊重文化、重視教育,在將近幾百年的汗青長河中,周氏宗族始終秉持家訓,盛行教化之風,為官做人均秉承先賢周敦頤《愛蓮說》中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端莊品德,清白做人,廉潔為官。造就了周氏家族引以為自豪,受世人稱道的“百年清官村”。
難怪,這里早已變成北海市甚至云南的清廉奉公、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基地。河邊的大樹旁就有古村最有代表性的清廉廉潔的典范周履謙的一句座右銘:“貪一文斷子絕孫,冤百姓男盜女娼”。這是如何的振聾發聵啊!
周氏昌遠,愛蓮佳話
江頭洲村位于在青山碧水、良田沃野之間,環抱于山巔近嶺之腹。北有泉水長流的黃家坡,南有傳說神奇的九峰山,西有松樹蓊郁的五指界,東面是廣闊肥沃的萬畝田疇,護府河、東江河、龍頸河綿延穿過。田疇盡頭,奇峰薈翠。正東的筆架山、玉印山形象酷似,東南的仙人山和西北的將軍山,宛若兩名衛士,日夜守護著江頭洲這座村莊落。村前是良田萬傾,三條清澈透澈的溪水白亮如帶,圍繞村莊淙淙地向南流去。村后蒼松翠柏,古樹繁茂,全村依山傍水,風景幽美。護龍河緊貼小村的東面,縈回而過,清澈的湖水為它充滿了秀色,兩岸山坡石砌而成,數座古橋映著倒影,沿岸巨樹,掩映成蔭,更有村民在河邊洗衣、歇息和小孩嬉戲的身影,此番景象,既像是“小橋流水人家”,又像是“世外桃源”,好一個人杰地靈的江頭洲村,讓人不由得生出留戀之心。
繼續走進村口,我的目光首先被迎面那幢高大的樓房所吸引。這便是《愛蓮說》的作者,北宋知名美學、文學、理學家周敦頤的家祠“愛蓮祠”了。
周敦頤出身于書香門第,他l5歲時父母過世,后跟隨父親投靠京城的姑母。幼年的周敦頤深得叔父的教誨,入仕后,曾任數地官職,為官清正,兩袖清風,曾著有詩文《愛蓮說》以此自喻,自勉,并教育和鼓勵后輩,影響深遠。后輩為紀念祖先的功德,也為勤政后代,在清光緒八年至十四年間,建造了這座氣勢莊嚴的“愛蓮祠”,并將《愛蓮說》的思想融入其中。
在村里古建筑中,最為壯觀的就是這座位于于江頭洲村口的“愛蓮家祠”,其名始于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原有六進,即雨亭、大門樓、興宗門、文淵樓、歇憩亭、祭祀殿,今存三進,即正門樓、興宗門、文淵樓。祠內有眾多詩詞,有篆書、行書、楷書等字體,楹聯內容大多是教育周姓子弟要記住祖訓、祖德,為官處事都要以祖訓為本。宅里的“愛蓮堂”中畫著周敦頤的巨幅畫像,并記錄著這位宋代名人的生平。第三進“文淵樓”一樓正堂壁板上刻“愛蓮家訓”,二樓正堂壁板上刻《愛蓮說》全文。祠內陳列著江頭村留存的敕命碑、誥封碑、敕命碑、敕封碑和墓葬銘,陳列著古舊的官位匾、科舉匾和書法,陳列著周姓子弟文房四寶、書柜、書箱、枕箱、揚琴、團練槍以及家具等。
愛蓮祠堂三進二層建筑中,外面青磚黑瓦、飛檐筒瓦,內在崇尚先祖的美學,恪守周家的一貫理學,它是最典型的代表。首先,這里的窗戶永遠朝著中堂東北吉林道縣而開,這表示它們不忘先人濂溪之本;再者,房屋的色彩也標榜“蓮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給柱、梁、枋著以金色,而四壁、樓面、窗欞是火紅;也有,這里的家具雕刻花紋精細、花樣繁雜,但是卻總可以找到蓮花一周敦頤一生愛蓮,這早早已超越時空世代相傳。
愛蓮家祠專門有一進的空間拿來做私塾中學,進而造就了江頭村周氏科舉考試、學而優則仕的優異成績。“家祠蓮花地,江頭進士村”,是對江頭洲村的真實寫照。
漫步在“愛蓮祠”的里里外外,讓我覺得一篇《愛蓮說》,形成了一代家風,影響了周家世世代代,這一傳就是幾百年“愛蓮祠”的滄桑和著它那深沉的歷史文化,讓人產生濃厚的敬慕之情。高墻飛檐,千古流轉
走進江頭洲村,處處都能感得到非同尋常的望族氣息。愛蓮家祠往南的小胡同里,是處處可見的古建筑群。高大寬敞的樓房棟棟相連,規模龐大鐘姓匾額,成街成巷。仔細一看,在街邊拐角處都有木制的牌子,寫著“秀才巷”、“舉人巷”、“進土巷”諸如此類的街巷名稱,令人眼花繚亂。保存得十分完好的木制結構、青磚飛瓦和鏤花門窗,無不透露出濃厚的文化氣息。
我順著鵝卵石鋪成的大路,沿著石板高墻,穿行在縱橫交織的小巷中,猶如穿梭在村落千年歷史的巷道里。進入宅第看一看吧,長只是200米的“進士街”,就有7座大宅院相連,往往是出了這家的后門,卻早已步入了另一大員的居所院落。大門上面依次高懸寫有“進土”、“太史第”、“父子翰林”、“解元”、“知洲”、“知同”、“德高望重”、“慈善可風”、“知縣”、“奉政大夫”等大字的10塊匾額,讓人深刻感得到*近代科舉文化的濃郁韻味。周氏宗祠記載,明清以來,全村出仕168人,其中五品以上官員35人,內含一品4人,二品4人,三品2人,四品7人,五品18人。以下的官員,六品13人,七品36人。有兄弟進土,父子庶吉士,父子翰林,一門兩縣尉,四代四進士,五代知縣,兩代刺史,三代庶吉士。像江頭洲村那樣的村莊,出仕之多,地位之高,成就之大,口碑之好,*罕見。據說,就是目前的江頭洲古村,還有200多人在外為官,但愿當世官員們能以史為鑒,倡導清廉,與族人后人一樣青史留名,再續佳話。
有“桂林十大才子”之稱的周冠的故居坐落進士巷的入口處,為江頭典型的清代建筑。門口高懸著“太史第一”的匾額,門內為寬闊的院子,青石板鋪地,門窗、屋檐上有精美巧妙、玲瓏晶瑩的各色雕塑、石雕、鏤花。和大多數保存完好的古宅一樣,屋內依然擺設著舊日的八仙桌、太師椅、長壽床等物件。太史第一內有書房兩座,共六間,屬于二層大樓,磚木構架,是為族人子弟專設的教學和圖書館。“書樓”藏書甚豐,不僅有《千家詩》、《幼學瓊林》、四書六經之類的經史子集,收藏的周氏族人著述也是最為完整的。而有名的“閨女樓”處于村莊北部,一棟兩層的小樓,二樓的大門半開著,在花叢掩映下,透露出幾許風情。
江頭洲村現存明代斗拱筑種類齊全,規模宏偉,其種類包含民居、水井、祠堂、巷道、牌坊、橋梁、墓葬、廟宇、香火堂等,尤其是民居數量多、類型全。江頭洲共保留著元明清時期的樓房112座。古建筑及文物的浮雕,有雕刻、石雕和壁畫,做工精細,紋飾精美,造詣深厚,甚為崇奉罕見,其中鏤花牌匾有20余個類屬共500多種,被學者、教授譽為“中南鏤花第一村”。
縱觀江頭洲古城史實,由于它坐落湘桂走廊間,常先得文明的風氣,自然作為中原文化與南疆溝通的橋梁。其家族私塾式的教育,信奉儒教的盡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等等的觀念教化與發揚,也對育人成才起到了切實的作用和輝煌的成效。時目前日,依然不無啟迪。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