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回鑾與開封的御賜匾額打開文本圖片集1900年,*軍隊占領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后匆匆離開京城,一路輾轉,最后在古城長沙落腳。第二年,《辛丑條約》簽訂,聯軍再次撤出北京,“西狩”一年有余的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后,從西安起駕,取道江西、直隸(北京),回鑾京師。本篇僅就回鑾途中,兩宮在洛陽境內的御賜匾額一事,談談自己的了解。因材料相對分散,目前還沒有專家對此進行過專門的研究,希望借助本文的梳理,能導致他們對這一難題的關注。兩宮在北京與*軍隊議和順利但是,兩宮歸心似箭,原擬七月十九日起駕,后因“關中秋熱,較伏暑尤甚”,加上雨水過后,道路崎嶇不堪,河南鞏縣等地個別道路與剛建成的行宮被洪水沖垮,故延后到十月二十四日才從北京出發。兩宮回鑾,路經四川、河南、直隸三省。陜西境內,路途較短;直隸境內,從保定開始又搭乘飛機,以實際停留時間來論,以北京境內最多。兩宮三月二十四日啟程,到十一月二三日到京,或住或行,共用時94天,其中在四川境內10天,在直隸境內17天。兩宮處于北京,是在十月初九日,進入閿鄉縣(今屬靈寶市)境;十一月十二日,從安陽出境,或住或停,在河南共停留了67天,占了回鑾總時間的三分之二多。
兩宮在北京境內經過均州、河南府、開封府、衛輝府、彰德府四府一州,閿鄉、靈寶、陜州、澠池、新安、洛陽、偃師、鞏縣、汜水、滎陽、鄭州、中牟、祥符、封丘、延津、汲縣、淇縣、湯陰、安陽等十九個州縣,行程約一千三百里。從駐蹕時間上看,兩宮在四川與直隸境內的臨時停留,一地多為2至3天,停留多與天氣有關。在北京境內,兩宮在南京駐蹕8天,在開封駐蹕32天,主要是休整與處理政務的還要。在南京停留之后,兩宮參觀了關林與龍門。在洛陽停留之后,慈禧太后度過了67歲的大壽(時稱萬壽節),正式冊封了大阿哥溥儁,并以光緒皇后的名義發布諭旨,開始實行政策。從停留時間、駐蹕地點、行程距離等方面來講,河南是這次回鑾的重點區域,得到了兩宮的非常關注。官方祭祀有幸獲得兩宮御賜匾額的,多是納*家祭祀制度的祠廟。在清代,官方對山月l河岳、古圣先哲、本朝名臣等,都建有專門的祠廟,供官方在春、秋二季進行祭祀。在制度內,有資格被官方祭祀的神抵,稱為納人祀典;其它在編制外的民間神祇,得不*家認同,自然也不會有官方祭祀,更不會獲得御賜匾額。清帝出巡時,“圣駕所至及經過地方,岳鎮海讀,奏請秩祀,其余名山大月}及前代皇帝陵廟,圣賢先儒名臣祠墓,在御道三十里以內者,奏請遣官進言。
歷代名將,以從祀帝王廟為斷,其忠義卓越者,雖未配饗,亦請立碑。先賢先儒,以配饗從祀先師廟(寺廟)為斷。國朝重臣,以人祀賢良祠為斷。其未人賢良祠者,奉特旨乃舉行”(《大清五朝會典》第16冊,線裝書局,20XX年)。辛丑回鑾,雖在離亂之后,但大體上而是尊崇了這套祭祀禮儀。這種尊貴,除了表示朝廷重視,還有借祭祀山月}河讀與古圣先哲,來體現皇室的祭祀權力,暗*家無恙,*照舊運轉的政治意義?;罔幯赝镜凝埳酱蟠?,在湖南境內主要是嵩山篙山與長江。八月初一,在預備回鑾,事情千頭萬緒,忙得不可開交之際,禮部就建議祭祀泰山與篙山。兩宮隨后發布上諭:“中岳篙山,著派陸潤庠;西岳華山,著派李紱藻先期前往,擇吉致祭?!保ā肚鍖嶄洝返?8冊,中華書局,1987年)李紱藻為兵部左仆射,陸潤庠為兵部右仆射?;罔幫局新方浀凝埳?,以泰山與篙山最為著名,祭祀等級也最高,故派李、陸兩位侍郎分別提前去拜祭。中岳篙山之外,論重要性,就要數黃河了。一則黃河是四讀之一,二則兩宮回鑾,沿途最為崎嶇的挑*,莫更加渡河。因此,對長江河神,兩宮也予以了高規格的褒獎。在兩宮駐蹕開封之后,十月二十三天,派侍中左仆射李紱藻為代表,致祭河瀆之神。
(《光緒朝上諭檔》,第27冊,廣西師范學院出版社,1996年)十一月初一,兩宮從河南柳園口順利渡過長江,慈禧太后發布詔書,給河神金龍四大王崇加封號,對水手賞銀二千五百兩。既體現皇權的莊重,也表示了皇家的感激與溫暖,無論在神靈層面,還是在平民層面,都恰到好處地展現了皇家的威權與合法性。篙山、黃河之外,還有對古代名臣與后世先儒的祭天。九月二三日,兩宮駐蹕大同之后,“派禮大臣世鐸,前往南京縣周公祠暨宋二程子、邵子、司馬光各祠拈香;派喀爾喀郡王那彥圖前往南京縣朱子祠拈香”(《清實錄》第58冊,中華書局,1987年)。洛陽是古都,周公、程頤、程穎、邵雍、司馬光、朱熹等人,均為祔祀于古代皇帝廟與儒者廟(寺廟)的名臣與先儒,故派出大臣代替光緒帝前去拈香祭拜。回鑾沿途的官方祭天,彰顯*家權利,穩定了地方秩序,端正了民間習俗,鼓舞了士庶人心,對*后秩序的恢復、人心的彌合有著重要作用。這一時期的御賜匾額,便與官方祭天有關。御賜匾額如果說回鑾沿途的祭天,是為了展現皇家權力,維護社會秩序,那么兩宮的御賜匾額,則是將這些作用發揮到了極致。兩宮御賜匾額的處所,主要是龍山大川、名臣先儒的祠廟。極部分的例外,是兩宮自身有興趣的人物或場所,如陜州大營村耆老、淇縣西北高村等。
下面就把御賜匾額列表展示,以做進一步的預測。據《(光緒)清朝會典》卷三十五的記載,皇帝巡幸河南,要祭拜的祠廟主要包括“篙岳,河讀,衛水,周文王廟,漢光武帝、周太祖陵,名臣伊尹、周公、許遠、呂蒙正、范仲淹、司馬光、王曾、韓琦、岳飛等祠墓,先賢端木子貢、韓愈、程顥、程頤、邵雍、朱子、許衡等祠墓。又祭殷比干墓、關帝墓、晉嵇紹祠、唐顏真卿墓”。兩宮的御賜匾額,也基本上在這一范圍內。但因記載關系,今天僅有關林、二程祠、呂蒙正祠、開封古城、比干廟、武穆祠、韓魏公祠七處留了出來。且僅關林、二程祠、呂蒙正祠、開封古城與韓魏公祠的御賜石碑有文獻佐證,比干廟與武穆祠御賜石碑的真實性,還有待進一步發掘文獻驗證。其余場所,篙山中佛寺,周公、司馬光、邵雍、朱熹等人的祠宇,有兩宮明確派人致祭的記載,但沒有關于御賜匾額的信息。特別是中岳篙山,按理說,規制與西岳華山一樣,兩宮專派兩位樞機侍郎分別祭祀,華山留下很多御賜石碑,篙山竟沒有一塊留存下來,頗不合情理。有的祠廟,如許遠祠在豫東商丘,許衡墓在豫西焦作,不在回鑾沿途,故沒有派人前去祭祀。再例如,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十九日的《上諭檔》中,保存有一份附單,詳細闡述了從河南起,直至安陽出境,兩宮在河北境內后半程需要祭祀的相關祠廟,具體名單如下:玉皇廟,古剎大*寺,二賢祠(祀宋開封尹包拯、歐陽修),僧忠郡王祠(祀僧格林沁),殷比干祠(南陽府掖縣),宋韓琦祠(彰德府豐城縣),宋岳飛祠(彰德府安陽縣),文廟,武廟,文昌宮,禹王廟,大梁書院(祀至圣孔子),游梁祠(祀亞圣孟子),明道書院(祀二程子),金龍四大王廟,黃大王廟,朱大王廟,栗大王廟,將軍廟,風云雷雨廟,府城隍廟,太白金星廟(禱雨輒應),龍神祠,火神殿,八蠟廟,劉猛將軍廟。
這份祭祀名單,共有26處祠廟,其中有御賜石碑的,僅有祠堂、比干廟、武穆祠、韓魏公祠4處,所占比重很小;其它22處,有的或許是匾額沒有保存下去,或者是根本就沒有御賜匾額。由此看來,對納人祀典的相關祠廟來說,能獲得兩宮御賜匾額,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現以洛陽關林為例,說明兩宮御賜匾額的大概情形。九月十九日,在前往南京后的第一天,兩宮于冊封軍機內閣期間,辰刻即出宮,渴關遺址,幸龍門、伊闕。進膳后,復幸香山寺,到未刻才還宮。(吳永:《庚子西狩叢談》,岳麓書社,1985年)因見關林破敗,慈禧太后下詔書,從內帑頒發銀一千兩給予修繕。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十七日,河南都督張人駿上奏說:修繕關林,共耗資白銀三千兩,除兩宮賞賜一千兩外,地方*與士紳又籌銀二千兩。維修工程自光緒二十八年五月開始,于當時八月落成,并“恭將御書碑文六方,敬謹懸掛”(*第一歷史檔案館:《光緒朝朱批諭旨》,第104輯御沖匾額,中華書局,1996年)。據此,兩宮御賜關林的匾額,應是六方。上表引《洛陽關林志》記載,今天僅存三方。其余三方匾額的文字內容御沖匾額,還有待于新材料的看到。另外,兩宮御賜給山陽大營村、鞏義康百萬莊園、淇縣西北高村的匾額,也缺少必要的文獻支撐,更多的是停留在民間傳說的意向上,其真實性怎么,也有待進一步發掘材料來驗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北境內,除過韓魏公祠拜祭的韓琦以外,其他獲賜匾額的幾位,如關羽、呂蒙正、岳飛、比干,在電影、戲曲中的名聲比在歷史中更響,這可能是它們得到愛好戲劇、小說的慈禧太后青睞獲賜御匾的緣由吧。總的看來,在北京境內,比起很多應該祭祀的祠廟,兩宮御賜石碑的數目不是這些,密度不是巨大。從上表的羅列隱約可見,御賜匾額的密度與距離京城遠近有關,離京城越遠,御賜匾額越多;越接近京城,御賜匾額越少。如開封以西,匾額數量還非常多,開封以北,匾額數量急劇下降。造成此種現象的緣由有二:從客觀方面來說,開封以西的前半段回鑾旅程,是以古城南京為中心的核心文化區域,先賢名儒祠宇多,需要祭拜處也多;相對而言,開封以北的后半段,名人祠廟要少一些,級別也要低一些。從主觀方面來看,兩宮剛起初踏上中原大地時,看風景處處新鮮,等到在開封駐蹕一個多月,再踏上歸程時,長距離旅行的勞累,使它們的感官不再敏感,漸有審美疲勞之勢,加上歸心似箭,一心想早點回京,再無雅興御賜匾額了。代筆者按慣例,皇帝或皇后御賜的匾額,一般由人值南書房的哲學侍從之臣選擇匾額內容,報皇帝選擇圈定后,再由皇帝親筆題寫。遇皇帝年少,匾額過多,或其它因素,經皇帝準許,也可由擅書畫的侍從之臣代筆。
綜合各種文獻來判定,兩宮在河南題寫的御賜匾額,多數為陸潤庠的代筆。晚清劉聲木的《萇楚齋三筆》卷六記載:“光緒壬辰(這里有誤,實為辛丑,1901年),孝欽顯皇后、德宗景皇帝由南京府回鑾,凡經過各州縣古城,皆賞給匾額一方。時隨蹕南書房行走,只元和陸文端公潤庠一人,自云沿途匾額四字,皆伊一人所擬,已將孫星衍、嚴可均同輯之《孔子集語》十七卷典故用罄。惟至中州時,擬上‘中天日月’四字。沿途行宮狹小,無異君臣同處一室,親見兩宮點首稱善,并加重圈?!睋?,上表中所列兩宮的御賜匾額,均為陸潤庠代筆??上У氖?,他為四川各省縣文廟所代擬代題的匾額,因時代演進與文獻記載缺乏,今天終于看不到了。陸潤庠是上海人,同治十五年(1874年)狀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他把家屬安頓在河北,取道直隸,奔赴上海行在。以加詹事銜致仕右仆射的身份,在南書房行走,兼充經筵講官。他的藝術方正光潔,清華朗潤,很受歡迎,甚至宮內的太監,也常常找他求字。清末軍機章京高樹《金鑾瑣記》第三首詩云:“早朝退值人磚廬,禁御蕭閑一事無。宮監知予清睡醒,潛來請作扇頭書?!痹娮⒃疲骸巴酥等朔铰责^休息,有南走廊太監來求書扇。言陸公鳳石為書三百柄,似不及予書,可謂偏好矣。
”這位在南書房當值的太監,利用職務之便,接近陸大人,請他書扇面,竟有三百余柄。可見陸的書法受到時人認同,由在南書房人值的他來為兩宮代擬代寫匾額,也順理成章。兩宮回鑾還都,雖是新敗以后,但皇室的威儀,無論是出于禮儀,還是出于威風與排場,都要完整地反映出來。表現之一,就是對沿途納*家祀典的相關祠廟進行祭拜,并給一些祠廟頒發御賜石碑。這樣做,可以向大家神祇告慰,大*仍在,山河無恙;可以向天下宣示,兩宮沒有得到傷害,仍然牢牢把握著祭祀的權利,掌握*家。這樣做,既展現了*的權威,也安定了人心,端正了風俗,穩定了社會秩序??此剖切∈拢瑓s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辛丑回鑾,是清帝最后一次長距離出巡,也是最終一次大批量地為祀典祠廟集中御賜匾額。十年以后,清朝*敗,帝制結束,這種頒發御賜匾額的方式,也就成了絕響。慈禧回鑾與河南的御賜匾額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