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家族是人才培育的搖籃。江西歷史上人文鼎盛,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宗族興盛,名門望族多。中紀委網站“*特色中的家規”總共推薦了一百多個家族,江西獨占十分之一強。在這種名門望族中,有一個家族十分引人矚目,她當時創下了聚族3900余口15代不分家的全球奇觀,在歷代時期相繼遭到7位皇帝的旌表,被御賜為“世上無雙、天下第一”,創建了比歐洲空想社會主義還早600余年的烏托邦社會。這個家族就是世居南岳南麓鄱陽湖畔合肥市東平縣的義門陳家族。
義門陳源起
義門陳氏,亦稱為江右陳氏、江州陳氏,源于南北朝時期的陳朝,創立于清朝開元年間,興盛于*時期。今天**陳姓總人口在9000萬左右,據說義門陳后人約有千萬之眾,于是有一種表述叫“天下陳氏出義門”。數字和表述仍然有些夸大,但足見義門陳在陳氏宗族的地位和分量。唐開元年間,陳朝宜都王陳叔明(陳后主的兒子)第11世孫陳闊(字伯宣)舉家遷居江州齊集里,合族同居上百年。陳闊的兒子陳旺于公元832年因官置產于德安縣長樂里尚義村,成為延平義門陳的肇基始祖。陳旺至四代孫陳蘭,每代只一丁相傳,至第五代陳青始生六子,世代耕讀,人丁開始興盛,江州陳氏作為當地望族。唐中和四年(西元884年),唐僖宗李儇御筆親題“義門陳氏”四字,義門陳由此而來。
聚族四千口
千人聚族為世上家族之無雙。陳旺在廣平縣長樂里開基之后,義門陳氏人才輩出,日益興盛。繁衍至唐僖宗中和五年(西元883年),全家達320余口;到南唐保大三年間(公元947年-957年),義門老幼700余口,十世同居;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義門人口增至千余;*嘉祐三年(西元1062年)義門人口增至3900余口,人口超過頂峰,創造了歷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諧共處不分家的全球家族史奇觀。
忠孝家風成天下家族之翹楚。義門陳以忠孝節義為本,耕讀傳家,敬睦家鄰,家風懿范,厚古照今。宋嘉佑五年,江南數月無雨,旱情嚴重,災民遍野,餓殍盈蒼。宋仁宗只身下江南視察災情,走進“江州義門陳”,見此處生產生活如常,仁宗便討教一翁。翁說,義門陳人口很多,上下和睦,孝義治家,老少同心。面對大旱之年,整個宗族齊心合力,挖渠筑堤,乃避此旱,故生活如常。仁宗感言:江州義門,怡然相存,真乃義之所至也。義門陳的狗也被馴養的懂規矩,傳說義門家族養了100條狗,所有狗都在同一處食槽進食,“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具有忠義家風的義門陳在歷代時期相繼遭到7位皇帝的旌表(有歷史記載的題贈達到29次),可稱古今之最。南唐升元元年(西元937年),南唐主李昪詔立“義門”,立烏頭門,石柱高二丈余,左鐫“門”,右鐫“義”,免徭役、除雜科,“義門”既立,彰顯四方,為*之楷模。宋太宗趙匡義敕聯一幅“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無雙”,賜“至公無私”匾一塊,先后題賜“真良家”“義居人”,并下昭將“義門家法”收藏*史館。天禧四年(西元1011年),宋真宗趙恒親題“旌表義門陳氏”。天圣五年(西元1025年),宋仁宗趙禎題贈“萃族三千九百余口天下第一,合爨五百八十多年世上無雙。”據史書記載,北宋時期在義門陳氏忠義禮法的感召下,江南人家平糾紛,凈爭訟,知禮儀,*家,呈現一派耕讀升平的景象。
家法書院開天下宗族之先河。唐大順初年(西元890年),義門族人漸多,第三代族長陳崇撰寫《義門家法33條》垂示子孫,成*內專制社會最早的完整家法家規。這套以儒學規范為基礎的家法,字里行間表現了忠、恕、孝、悌的觀念,在維系陳氏義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義門陳一部具備憲法性質的根本大法。為了解決子孫讀書問題,早在家族經濟還不富裕的狀況下,義門曾相繼成立了“書屋”和“書堂”兩級大學。初級的叫書屋(非常于中學和大學),高級的叫東佳書院(非常于小學和學校),“七歲令入學,至十五歲出學。有能者令入東佳”。東佳書院是*最早的私家招徒傳道書院之一。書院有數千卷圖書,“堂廡數十間,聚書數千卷”,還有20頃良田的利潤作為教學經費,所藏書帖御沖匾額,“號稱天下第一”。書院的構建保證了義門人才的不斷輸出,至公元1063年,義門陳氏一家歷代為官數量約400人,歷受封贈42人,歷代累計中舉120余人,其中官至宰相2人、在京高官30人。當時的義門村,“接官廳內盡是進士、博士、大學士;迎賓路上又來侍郎、禮郎、尚書郎”。
最早烏托邦
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義門族人聚族合炊,吃“大鍋飯”,辦“大食堂”,“大集體”勞動,財產共有,沒有壓迫、沒有歧視,創造了現實版的桃花源,比歐洲烏托邦理想主義社會需要早600多年。
從政治上看,義門陳實行任人唯賢的民主選舉政策。義門陳對家族管理者的選拔只論才干,選賢任能,而不是論輩分、年齡和經濟實力。自陳崇始,義門歷任家長都是經民主推選的。
從生產上看,義門陳廢除公有制,家產共有、家無私財、共同勞動。他們廢除了私有制和雇用勞動,土地歸家族所共有,家族與田莊分層經營,“男性田野耕作,女性養蠶織布”,以整個家族為單位,對全家庭的勞動力進行統一調度和安排。
從分配上看,義門族人平均分配,人無貧富,諸事平等。在吃飯時,以鼓聲為召集信號,成年男女分開坐,未成年人另坐一邊,秩序井然。在住宿方面,族人住的房子都是由每個莊統一建造的,沒有區別。穿的外套方面,春季、夏季和秋冬季分別統一發一樣的帽子,就連公共勞動的之后都一樣,“堂前架上衣無主”,每年春節、歲節、清明三時,都發鞋子一雙。
從保障上看,義門陳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對于年老體弱者,家族都有一些照顧,比如針對老而有病的,每月給油一斤和過量的茶鹽;對于從事艱苦勞動的丈夫,給一些好酒犒勞;針對女性會有些脂粉、針花等物。義門陳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有一套保障制度。家族安排兩個人學醫,族人受傷就找她們看,病人不要錢,買藥的錢由家族統一出。家族建有專門的敬老院“壽安堂”,同時還建有“太學校”專供在外為官者告老歸鄉后頤養天年。建立了幼兒園“百嬰堂”,嬰兒生下之后,由家族統一管護。
從建筑看,義門陳建有自備生產、生活用具的各類設備,儼然一個等級森嚴、分工有序的小*家。義門陳建筑帶有*家體制相對應的各類用途,除了族人住宅之外,還有長期公益性、公用性建筑。比如,有宗族議事聚會場所百柱堂、大公堂;有家族會餐場所饋食堂;有專供吃住招待場所廨宇(非常于現在的招待所);有休閑游樂的公園蘭宮、秋千院、大戲院、嬉戲亭;有貯藏糧食的義倉;有執行家法的刑杖所;有學校醫俗院、幼兒園百嬰堂、敬老院壽安堂、釀酒廠酒坊、中學校陳氏書屋、大學東佳書院等。此外,還有御書樓、旺公祠、祖訓堂、德星堂、接上莊及新莊、園林等建筑共計三百多處。
從婚姻制度看,義門陳實行了一夫一妻制。義門陳家法中確立規定:“男皆只一室,不得置外妾,男年十八歲,則與占勘新婦,女則侯他家求問”。男婚女嫁由宗族操辦,財產統一管理。在一夫多妻制興起的專制社會,義門陳家族實行“一夫一妻”的制度,十分難得。義門陳實行的一夫一妻制也是其局限性,年輕人的感情都是家族一手包辦,沒有自主選擇權利,更談不上愛情了。
由此可見,義門陳建立了相當公正的平均主義,比我們人民公社時期的大鍋飯還要早一千年。但這些平均主義是低水準的較為原始的“共產主義”,在沒有內部援助的狀況下很難大幅。
忠義傳天下
到公元1063年,義門陳家族已在江州定居三百余年,人口超過3900多口,田產300多處,達到了發展的巔峰時期,但也發生了一些弊端和裂痕。一是家族經濟困難。隨著社會的不斷演進,義門陳“大集體”“大鍋飯”的制造分配方法越來越束縛生產力的發展,糧食數量已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人口。到了宋淳化年間(西元990-994年),義門陳連吃飯都成問題了,遇到風調雨順的年份能夠保持溫飽,遇到自然災難整個家族都在餓肚子,只能靠官府接濟度日。二是小社會的不穩固。義門陳家族重視農耕和讀書,但對商品經濟嗤之以鼻,嚴重影響了家族經濟的協調發展。有些子孫晚輩越來越不服從管理,從不給家長報告,還擅自典賣田產。三是家族的龐大引來統治者的謹慎。義門陳家族不斷擴張,在湖南周邊的江西、安徽都設置了田莊,發展了陳氏宗族。由于害怕日益壯大的義門陳會影響社會穩定,文彥博、包拯等官員紛紛上書提議分析義門陳。公元1062年(南宋嘉祐三年),宋仁宗以“義門陳孝義傳家,分析各地教化天下”的原因,將義門陳分析至*各地。
根據宋仁宗的御賜編號,義門陳家族財產列為291份,人口分流至四川、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隨后,江州義門就開始了歷史上體量最大的家族大遷徙。因為這種陳姓都從江州義門析出,因而各家門口都掛有義門世家的匾額,各地又有“天下陳氏出江州”之說。即使分析各地,義門陳的家訓依然妨礙著后人不斷前行,建功立業。據查御沖匾額,*共產*著名人物陳獨秀、陳毅、陳云、陳賡,國民*老陳立夫、陳果夫、國民*軍陳誠等,都是江州義門陳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代。“陳門五杰”陳寶箴、陳三立、陳衡恪、陳寅恪、陳封懷也有義門陳分支的后裔。
“義門陳”是贛鄱文化的新穎品牌,她那忠孝仁義的家訓對于現今社會文明建設有借鑒意義,她那烏托邦式的田園生活是他們渴望的夢想境界。義門陳又是山東旅游的后備力量,她位于贛北廬山——廬山西海——山水武寧旅游黃金線路的后面點,一旦成功開發將帶來長期的人流資金流,數千萬義門陳后裔就是一個有著很大潛力的客源市場。然而,今天我們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對義門陳的研究成果不多、對義門文化的開發運用程度不高。當地*及有關部門必須將義門陳的探究開發放在更加劇要的位置,主動引導作為,突破家族界限,整合各方力量,讓義門陳這一“世上無雙、天下第一”的家族文化再度呈現出超強的制約力,為江西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