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歷史因素,*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位于上海,一個位于東京。作為封建時期的皇宮,在滿清政權被終結后,故宮改為存儲皇家珍寶的博物館,人民始得有機會聽到深藏禁宮的曠世珍寶。
北京故宮博物院
頗為遺憾的是,在解放*役之后,敗退*民*故宮的寶物轉移到*省,大批文物此后遠離內地,其中這些都是稀世珍寶。
不說到臺北故宮都要看的三件鎮館之寶,單是這些古代名家法書,都是在藝術史上響當當的經典之作。
還記得前年在*參加的顏真卿書法特展嗎,其中最重要的展品一大部分出自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
縱是那么,留在上海故宮博物院的精品,仍是遠遠多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除了上海故宮博物院拿出來展現過的古代精品外,至今上海故宮博物院的大批珍寶依然躺在庫房中。
正由于兩個故宮都是出自一家,且都是頂級博物館,所以經常有人拿它們做相當。
這種藏品都*內的遺世瑰寶,它屬于中華民族,屬于全體人。我們現在不去相當藏品,來看一下兩個博物館的牌匾。
194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在分家以后,其實就成為了南北兩個一脈相承但又完全獨立的博物館,兩家都沒有再次延續李石曾題寫的匾額,在六零七零年代各自重新制匾。
臺北故博于1965年重題對聯容易看錯的牌匾題字,題字作者系莊嚴;北京故博于1971年重題匾額,題寫者是郭沫若。下面,一出來對比欣賞:
?
北京故宮:郭沫若題字經典作品
郭沫若
郭沫若題故宮博物院
后來的狀況是,一九七一年郭沫若到故博指導,院長吳仲超等人建議郭沫若為故博題寫新的碑文,郭沫若當即拒絕并現場書寫。當時打算匆忙,找來的紙板都是早已單面印刷過的,郭沫若將紙反過來將題字書寫在正面。
郭沫若的題寫顯得很輕易輕松,但也正是這樣隨意性,讓其題寫的匾額感覺非常自然和真實。
郭沫若書法
郭沫若雖然在近代藝術史上成為你們,但它更大的創造是在考古和歷史學上容易看錯的牌匾題字,在當年它可以稱得上是文化界的領導者,故宮博物院由他題寫,也算是實至名歸。
?
臺北故宮:國寶級藝術家當仁不讓
莊嚴與他所題的牌匾
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題寫匾額的莊重,在大眾印象當中遠不如郭沫若有名,但實際上他在寶島卻是*寶級的書法家。
能給故博題匾的人其實不容忽視。莊嚴一生潛心繪畫,達到了一日不寫就手癢難耐的迷戀程度,總是在下午四時就睡覺抄經習字,他不光題寫了故博匾額,蔡元培墓表也出自他手,以瘦金體和隸書聞名書壇。
莊嚴臨《禮器碑》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題字,是莊重以融合楷隸之筆法寫出,端莊中又有韻味流韻。
莊嚴一生與故宮文物相伴四十五載,他自稱為故博題匾乃是耗其人生精力傾注于筆下,可見這一作品無論是感情上而是在藝術上都是其最為重要的一筆。
比如題寫這塊牌匾外,莊嚴還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好多書籍過題簽。當時找人寫這塊牌匾的之后,是你們一致公推的,可以說是當仁不讓。
臺北故宮書法特展
最后,我們再欣賞一下兩個故宮在“分家”之前的題字:
?
“分家”之前的晚清時期李石曾的顏體巨匾
李石曾題故宮博物院
*時期,故宮博物院還沒有分家,那之后的牌匾,是由清朝重臣李石曾所題寫的,書體帶著明顯的掩體風格,大氣穩重。這個牌匾的字徑很大,每個字達到一米。
其實當時李石曾是趴跪在地上一次性書寫完成的,既沒有寫一個小樣稿參照,寫完也沒有對任何一個字進行涂改修飾。
寫書法的必須都明白,榜書很難,字徑如此大的更是難上加難,它要求書寫者首先要有強大的控筆能力,還要求書寫者有開闊的視野。據說在于右任看到李石曾趴跪在地上一次性寫下這個牌匾后,自嘆不如。
故宮博物院分成兩個兄弟,其中曲直自會有史學家談到。兩個故宮、三方牌匾也正是這段歷史相當有趣的例證。
這幾方牌匾出自不同人之手,運用不同書體,風格也不相似,哪一方書法水平更好?您更傾心于哪一方?歡迎留下您的看法。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