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最近舉行了一場關于根雕藝術的展覽,在眾多作品中,一位名叫張微的年輕“80后”根雕藝術家引起了廣泛關注。她精湛的技藝究竟是如何培養出來的?下面,我們就來共同追溯她根雕創作的歷程。
藝術故鄉的童年回響
張微出生在閩侯縣上街鎮,這個鎮子享有“中國根藝之鄉”的美譽。在她的童年歲月里,每日都能聽見根雕制作的敲擊聲,那清脆的叮叮當當聲,是她記憶中難以抹去的畫面。在那個環境中,家家戶戶都在從事根雕制作,這樣的氛圍如同一種無聲的召喚,悄悄地在她的心中播下了根雕藝術的種子。
多職之后的根雕轉向
畢業后,張微涉獵了多種職業,做過幼兒園的園長,也當過專業的民族舞者。但到了2013年,她選擇跟隨師傅學習,全身心投入到了根雕藝術的創作中。從零開始,并非易事,師傅要求他們從打磨技藝開始,常常一坐就是數小時。盡管如此,她憑借著對根雕的熱愛和堅持,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這條全新的藝術道路。
艱苦學技的點滴積累
學習根雕,需經年累月地磨練技藝,并且必須對各類木材的特性有深刻的認識。例如,黃花梨和沉香等木材,品種和等級眾多,竟有數千之計。在此過程中,她不僅要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還需親身操作,體驗木材的質感與紋理。這過程就如同中醫的“望聞問切”,通過持續的學習和實操,為她將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功底。
廢棄根材的創意重生
張微在創作過程中,常常挑選被遺棄的樹根作為自己的創作材料中國根雕之鄉,例如她的作品《朽木青苔》,就是在一次漫步上街溪源宮村時,她無意中發現的。在隨意擺弄這些材料時,她靈機一動中國根雕之鄉,意識到它們可以變成椅子。而《重生》這幅作品,則是她在一塊即將被焚燒的木頭上雕刻出了北極熊的形象,憑借她的創意,她賦予了這些廢棄物品新的生命。
當下榮耀與文化傳承
張微現在的成就相當突出,她是閩侯縣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她懷揣著推廣根雕文化的愿望,計劃通過短視頻這一平臺進行傳播,還計劃將根雕藝術引入校園。在時代潮流的沖擊下,她正不懈努力,旨在讓這古老的藝術形式在當代社會重新煥發光彩,并承擔起傳承的重任。
藝術之路的未來展望
張微的創意之旅充滿意外,她有將廢棄物品變廢為寶的獨到技藝,制作出讓人驚嘆的藝術品。未來,她打算運用現代傳播工具和教育方案,讓更多的人了解根雕藝術。她的堅持與創新能否給根雕文化帶來新的生機?關于根雕文化的傳承,大家有何高見?歡迎點贊、轉發和留言。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