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匾作為中華民族奇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淬煉的詩歌、精湛的繪畫和深遠的蘊意,將*傳統文化中的辭賦詩歌、書法書畫、建筑藝術融為一體,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講述著上千年的歷史,被稱為“古建筑的靈魂”。歷史上曾出現“無處不匾”“無門不匾”的盛況。
始于古人隔壁的注重
提及碑刻,許多人可能認為很陌生。但若果說到老字號商鋪“稻香村”“張一元”,再到王宮佛寺的“太和殿”“雍和宮”,還會倍感碑刻離我們并不遠。它既是一種文化載體,也是一種傳統象征,既是人文景致,更是歷史印記。
碑刻盛行于漢代,歷經兩千余年沉淀與打磨,成為*傳統文化中一個自成體系的分支。碑刻簡稱為匾,唐代“匾”寫作“扁”。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即點出了牌匾作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牌匾,又稱扁額、扁牘、牌額、牌匾,簡稱為扁、匾或額。也有說,橫寫為“匾”,豎寫為“額”。*的古建筑門屏下端,多綴有碑刻,其特征為文字不多,通常二字、三字、四字。唐代碑刻大多為木制,也有石質精雕的。不論木制或石質的,碑刻通常為長圓形,規格以店面大小而定,多為黑漆金字,顯眼優雅,蘊意深遠,言辭文雅,繪畫渾厚有力。
碑刻風俗的產生始于古人隔壁的注重。在唐代,門被稱為“衡門”,是一種領地的標示,*一些少數民族至今依然保留著在衡門上放置獵物作為其領地的習俗。當部落發展成*家,氏族首領化家*,衡門上的標志也簡化成為文字,成為*號。*唐代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夏朝*號為商,《詩·商頌·玄鳥》中曾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極像衡門之上放置鳥牲。
*的古建筑,舉凡樓、臺、亭、閣或軒、榭、堂、館,碑刻是不可缺乏的裝配飾,相當于古建筑的雙眼。因為牌匾在建筑物中搶占了忌恨的位置,因而極受古人注重。史載三千多年前,周文王建臺禮天,榜名“靈臺”,可以說是歷史上碑刻的雛型。自秦始皇統一始,真正意義上的牌匾就作為一項重要*家制度得以施行實施。秦《會稽造像》記載:“秦圣臨朝,始定刑名,顯陳舊章。”其中的“顯陳舊章”,確立了牌匾的地位與使命。清朝的書體定為八種,即楷書、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和草書。署書又稱榜書,就是寫牌匾用的字體。
《太平廣記》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魏明帝時建凌云臺,韋誕受命“題榜”,但“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盛誕,轆轤長繩亙引之,使就榜書之”。太上皇為了碑刻的完美早已不顧大臣的生命安全,匾距地面有二十五丈飯店文化匾額,數十米高,韋誕“因致危懼,頭須皆白。乃擲其筆,比下焚之,戒指孫絕此楷法,著之家令”。其意為,懸掛高空去題寫牌匾,由于焦慮,韋誕毛發和胡子一晃間變白了。回到地面,他把鋼筆焚毀,表示再不寫榜書,但是還將不準子孫學習榜書寫入家訓中。
商鋪匾額額拉攏生意
碑刻廣泛留傳,由官方傳至民間是從唐末開始的。當時里坊制度被廢除,百姓可以沿街開店,掛出各自的碑刻來拉攏生意。到了清代,商品經濟繁榮,碑刻就更多了。
在《清明上河圖》的畫面中能看見蔡州街道上,兩側并列著各類店面、作坊,其中有飯店旅館,也有金銀鋪、裱畫鋪和醫藥鋪,如“劉家勾線沉檀楝香”(香藥鋪)、“王家羅錦匹帛鋪”(呢絨店)、“劉三叔精裝字畫”(博古齋裱畫鋪)以及“趙太丞家”等醫鋪。
諺語道:“創出金字招牌,買賣找上門來”,流入民間的碑刻漸漸成了店家的招牌、店鋪的品牌。知名的招牌,實際上也就是知名的商標,它常常同優質的商品聯系在一起,同客戶的認同感、信任感聯系在一起。
商家的招牌常喜歡用吉利字眼,例如上海老字號“內聯升”中的“內”指大內宮延,“聯升”示意客人穿上此店制做的朝靴,可以在宮庭官運亨通,連升五級。
可口可樂的第二任總裁伍德魯夫曾說過,“如果一夜被起火焚毀了廠房和設備,只要給我‘可口可樂’這四個字,我照樣可以東山再起?!边@就是品牌的價值。
電視電影《大宅門》里,“百草廳”被人接管后,白家二大爺以“白家老號”的牌匾作為白家具產為由注資。電視劇并非虛構,清代年間的一場起火中,“六必居”店里一位老老兄,闖入火場,冒死將“六必居”的匾額搶了下來,六必居的老總很是感動,將那位老老兄命為“終身伙友”,并終生“高其俸”。
20世紀30年代,北京老字號童涵春堂曾因債臺高筑,不得不把部份產權轉讓,經過出、受盤人雙方協商,在出盤的時侯,將牌譽這塊無形資產作價80萬兩白銀,折合112萬枚銀幣,可見名店招牌的珍稀。
壽辰碑刻成清朝風尚
不僅為建筑物和商鋪“標識名稱”外,碑刻在唐代還是鼓吹教化的重要傳播媒介,鼓吹寬松、齊家、*、平天下的理念,維護社會秩序和規范倫理道德。
《后漢書·百官志》記載:“凡有孝女順孫,貞潔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西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孝行?!北彼慰惯|名將楊業一家世代忠良,忠心*,宋太宗趙光義賜金五百萬敕建一座“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并親筆御書“天波楊府”匾額,下旨滿朝高官凡從天波府門前經過,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劉家的崇拜。宋徽宗還曾賜明朝大將陳元光之廟以“威惠廟”的牌匾,以緬懷其開發漳、潮地區之功。在當時能獲得官府或太后的碑刻是一種很高的榮譽,除了是家族的光榮,才能澤被后代,還可以成為一個地區的光榮。
宋代之際,牌樓碑刻成為最高統治者贊譽功德孝賢的重要方式,需經太上皇廷臣或恩準能夠建造,在正樓檐下和頂枋之上的正中間建有一個小龕,內有一塊小石板,上鐫“圣旨”“恩榮”等字樣。牌樓的大廈寫有碑刻文字,碑刻下方刻有旌表人物名,或則記錄嘉獎的原因。在四川摩梭族“木府”前精工細作的牌樓正中,就安放著銘刻明神宗欽賜的“忠義”二字的牌匾。
敬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禮儀之邦的文明標志,更是道家和諧社會的思想內涵。
晉朝律例規定,碑刻作為一項特殊的旌表物品賞賜給壽民,因而促使碑刻被廣泛運用到壽辰之中。陳康祺《郎潛雜錄三筆》卷二中所說的:“康熙己卯夏五月,上南巡回馭,駐蹕于浦口紡紗之署,曹世*恩,與親臣世臣之列。爰奉母孫氏朝謁,上見之,色喜,且勞之曰:‘此吾家奶奶也’。賞賚甚渥,會庭中萱花開,遂御書‘萱瑞堂’三大字以賜?!笨滴醴Q曹雪芹的曾祖父孫氏為“此吾家奶奶也”以及為其題寫“萱瑞堂”(古人以“萱”喻母)碑刻,充分顯示了康熙對曹家的恩寵和信任。
聽說,乾隆即位后的第一塊匾,是賜予河南布政使黃叔琳,因其母吳氏年近九十,賜“德門壽母”額,并且在其執政的六六年中,凡宗室七十壽辰,要員父親八十、九十高壽,乾隆都不忘題匾賜匾以彰祝賀。他的做法深深影響了萬歷、道光、咸豐、同治等多位臣子,致使奶奶大壽匾在清朝成為一時風尚飯店文化匾額,至今仍有大量實物存留。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