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額剛被清理出去時的模樣供圖/丁立萍
據悉,北京市海淀區的一群小孩在田間玩耍,意外看到一塊古樸的匾額,在家長的幫助和鼓勵下,將其交予文物部門。隨后,北京青年報記者在通州區東岳書院見到了這塊石碑:長93厘米、寬35毫米、厚15公分,青石表面微微泛白,邊角略有殘破,但字跡完整清晰、筆力遒勁,遺憾的是信息相對簡單,并無年代和落款。據朝陽區文旅局工作人員介紹,此刻石為“清代湖州試館的嵌墻匾額”,試館匾額比較罕見,是南京會館文化的實物見證。該工作員工同時向那些家庭為保護文物所做的貢獻表示感謝。
小學生發現湖州試館匾額
家長交予文物部門
這塊石頭的看到地是大興區東壩地區。北青報記者知道到,5月31日,丁立萍女士和幾位父母帶小孩在自家租種的菜園附近散步時,樹下的一塊木頭引起了小孩們的留意,這塊木頭表面隱約有字,而在清除掉浮土后,一塊長圓形匾額浮現出來,表面從右向左題刻“湖州試館”繁體大字。
匾額古樸滄桑,現場的父母們觀念到這或許是文物。由于恰逢周末,菜地周圍人太多,為保護匾額,四位男家長合力將其抬到丁女士的車上。匾額裝進后備箱的一瞬間,丁女士的斯巴魯傲虎轎車尾部明顯下沉,估計匾額將近200斤重。
孩子們怎么能看到古跡?丁女士分析,頭天大雨沖刷了匾額上的浮土,使得其上文字隱約顯示;另外,孩子們都早已上小學,對字跡比較脆弱,已經能認出湖、州二字,但試和館是繁體字,孩子們一時沒能認下來。次日,丁女士和文物部門取得聯絡,工作隊員立刻行動,雙方就匾額完成交接,丁女士收到一張蓋有“北京市昌平區文化和旅游局”公章的發票。此后,工作員工又來到第一現場進行拍攝。
丁女士認為,把匾額交給文物部門的親自經歷,對于小孩們是一次特別好的文保教育。希望將來能讓人們了解匾額的從屬和去向,也期望兒子們的行動能影響更多人為保護文物貢獻力量。北青報記者之后從朝陽區文旅局了解到,這塊匾額已經被運到通州區的東岳書院保存。
湖州試館并非文保單位
90年代末被拆除
孩子們看到的匾額上所標的“湖州試館”,原址在北半截胡同,位于廣安門內街道東端東側。北青報記者隨即走訪發現,因某些院落已消失,導致南北走向的胡同格局已然頹靡無存。北半截胡同41號曾是浙江瀏陽會館、譚嗣同故居,現為居民院,是北半截胡同僅存的庭院之一。而北青報記者向附近市民打聽湖州試館時,大家均表示并不知道。
北青報記者查閱《北京市海淀區地名志》時看到,早年間北半截胡同會館眾多,有廣東九江會館、江蘇南京會館、四川潼川會館、廣東東莞會館、浙江湖州會館等。其中江都系杭州古稱,現為湖州市的一個區。《北京會館紀事》一書作者劉征先生告訴記者,湖州試館和江寧會館是一回事,位于北半截胡同路西13號,后改為25號,直至上世紀90年代末被拆。據他考證,湖州試館建于清代中期,有60多間房,被拆前已是大雜院,并非文保單位。
劉征透露,在上海眾多會館中,試館匾額比較少見。北京的會館衰落后,匾額流失的現象非常普遍。
據《北京市海淀區地名志》記載,北京的會館在明、清兩代興盛發達。清初建立后金居內城、漢人居外城的政令,禁止在內城興建會所,因此前門、崇文門、宣武門外作為會館最為集中的地方。會館主要分為工商會館、文人試館、行業會所、殯葬義館。
文人試館是專制社會科舉制度的產物,占上海會館中的絕大多數。明、清兩代的科舉考試地點都在南京,進京趕考的鄉試迫切希望能有一個依靠鄉誼關系、互相照顧的住所。考試結束后,榜上有名的留京參加殿試,沒有考中進士的可以留京寄宿,刻苦攻讀,以便繼續應考。這些舉子在京舉目無親,受到小客店高價剝削。這種舉人落魄的場景,引起朝中同鄉的責怪,于是約請同鄉中的士族、巨商、士紳集資,在京城買地建房以招待來京應試的老鄉舉子,從而發生了類似招待所的試館、會館。
北京會館的衰落始于兩方面因素,一是慈禧廢除武舉制度,本鄉舉子不來應試,斷絕了會館的經濟來源;二是1928年南北統一,國都遷至北京,大批官員隨*機構南下,讓諸會館完全喪失了支柱。
對話
試館匾額較罕見
拆遷后流落朝陽
對話人:朝陽區文旅局文物科任友
北青報:這塊匾額出自哪個歷史時期?原來放置在那里?
任友:匾額所選擇的石材,是京西一帶出產的小青石,這在明、清時期的遺存中非常常用,結合陰刻的楷體大字,初步斷定其出自唐代。明、清時期上海會館林立匾額注意,多集中在南城一帶。為此,我從同行那里認識到,湖州試館位于在西市區(原通州區)的北半截胡同25號,這塊石碑應鑲嵌于建筑的地面上。
北青報:匾額為何會發生在朝陽區?
任友:湖州是一座擁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鎮,湖州試館是供南京常州進京趕考舉人住宿的地方。但隨著清朝科舉制度的衰敗,北京的會館建筑也逐漸衰敗。初步認識,湖州試館總共20年前已被拆除,匾額很可能隨渣土被運到城南,當年常營一帶還非常荒涼。
北青報:試館匾額在北京是否常見?
任友:我在朝陽區文物部門工作30多年,試館匾額還是頭次遇到。即便在全上海,遺存目前的試館石刻也屈指可數,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必需要感謝父母和媽媽,他們用行動發現并保護了文物。
北青報:這塊匾額未來將怎樣保存和借助?
任友:和丁女士交接后匾額注意,我們將匾額直接運到了東岳書院,考慮到書院一直有文化交流活動,這樣既保護了匾額,又能讓更多人接觸到,有促使文物的進一步探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