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飛/文
張銅彥先生是全球藝術家協會第五、六屆理事、*文藝志愿者協會委員、*宋慶齡基金會委員、*金融書法家協會第一、二屆主席,是*近代知名的書畫家,其藝術底蘊之深、功底之厚,早已聞名于書壇。他諸體兼善敦厚匾額,尤以書法、魏碑及行草書為人所稱道。
博采眾長
張銅彥先生的書法博采眾家之長,主要取法明代經典碑刻和墨跡,先后臨習過秦漢竹簡、帛書、《張遷碑》、《鮮于璜碑》、《乙瑛碑》、《石門頌》、《好大王碑》等,后來特別喜歡清朝伊秉綬的篆書,對伊氏隸書心摹手追,獲益良多。同時,在書法中長期吸收運用行書、篆書,特別是顏真卿書法的結體和筆觸,故其書法既有《張遷碑》的方整、《石鼓文》的獨特,又有《乙瑛碑》的古雅、《膽巴碑》的靈秀;不但有《石門頌》的飄逸、《好大王碑》的遒勁,而且有伊秉綬隸書和顏真卿書法的勁健、厚重。銅彥先生的篆書不可是古老的,它來自漢篆、漢簡、帛書和漢碑,在更高的層次上展現了秦漢古風;但是又是新奇的,因為他深得伊氏隸書的根基,具有超前的審美自覺。因此他的書法內涵豐富,風格古樸,不但圓勁、敦厚、中和,而且帶有大氣、靜氣和廟堂之氣,深得同道好評并受到民眾喜愛。
在字體的演變上,在從書法到小篆的隸變過程中,渾圓勁健的圓筆已然為方整勁利的筆法所替代。盡管成熟的書法在筆法上方圓兼備,但方筆則作為了隸書筆畫最典型的特點。而張銅彥先生的篆書在筆法上方圓并用,但以厚實古樸的圓筆為主導。在他的隸書中有時反而極力避免連筆的波磔這類筆畫,而純用中鋒書寫篆書。中鋒行筆,藏頭護尾,法度森嚴,筆畫的厚薄比較均勻,隸書的代表性筆畫“蠶頭燕尾”較為突顯,橫平豎直,收筆含蓄,即便有這種筆畫,它與別的筆畫反差也不顯著敦厚匾額,另外在他的隸書中縱向的筆劃往往略細于橫向的筆畫,左豎的筆畫多細于右豎的筆畫,這些突出的特征主要始于他十幾年來對顏真卿書法的研習。其運用圓勁的中鋒篆法寫出的筆劃渾厚樸拙、圓潤率直,給人以古樸、厚重、雄渾、剛勁之感。
張銅彥的篆書在筆法上雖以中鋒為主,但險峻、勁利的方筆和放逸、渾厚的圓筆同時采用是其線條的基本特點。從其書法基本點畫的形體看,變連接為分散,其筆力在書法用筆婉轉的基礎上,也有顯著的提按、藏露、轉折等,這樣就促使點畫更加多姿多彩。其書法的點畫無論是修長輕盈,還是簡單暢爽,都相同表現出了糅合遒勁的美術特色。為了豐富隸書的筆力,張銅彥先生當時對《石鼓文》、以及吳讓之、鄧石如、吳昌碩等人的隸書下過很大的功夫進行繪畫,因此他的行書用筆深得草書線條的圓厚之理,十分講求線條的圓渾結實,進一步提升了其隸書線條的細膩。
隸書字體從起源到產生,大體經歷了*至秦的初創階段,至兩漢時期完成了書法字體的正體化,成為后來的通行字體。其中唐代中早期至西漢時期是隸書的成熟期,也是書法字體和書體的共融時期。漢代之后,其它字體代替了小篆的正體地位,隸書字體仍然還不時地被應用,但似乎用價值隨之下降,藝術價值也被他們所忽略。至清朝乾嘉,隨著金石學的盛行,隸書的美術特性重新被儒者學者所認識。隸書在沉睡了千余年后,又以其新穎的戲劇樣式開始復興。伊秉綬是清朝隸書復興期的典型代表。張銅彥先生的隸書,尤其是在結體構形方面受伊秉綬的影響多大。
匠心獨運
張銅彥先生對字的構形極為敏感,如橫畫多的字順其自然,使其高大,筆畫少的字,適當壓縮,使其方扁。在堅持因字立形這一基本結體方法下,對字的結構加以大膽變形,其隸書風格的基本特征表現在方正圓勁、沉雄渾厚,但又不乏靈秀之氣。為了使其隸書在保持方正圓勁、雄渾厚實風格的基礎上提高靈動和神采,張銅彥獨具匠心,把趙孟頫行草書中的牽絲映帶和行筆的節奏變化,顏真卿書法結體中筆劃的長短對比,以及篆書的圓潤結體等都精妙和諧地融入隸書之中。其隸書構架的精妙,表現出他所具備的現代構成審美觀念,因此讓人覺得新奇,甚至令人不可思議。
伊秉綬在其所著的《默庵集錦》中提到隸書時曾這么說:“方正、奇肆、姿縱、更易、簡省、虛實、肥瘦、毫端變換,出乎腕下;應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边@個“拙”字是伊氏對漢碑深研、臨摹之后的經典總結。張銅彥先生深得伊氏隸書之“拙”的奧妙,他書法的“拙”體現在結體的方整和線條的平直與平實。其隸書結體雖不以姿媚取勝,在整體色調古拙質樸的前提下,偶以跳蕩的筆畫來破解整幅佳作的沉悶,達到寓巧于拙、平中見奇的“大巧若拙”的和諧境界。揚雄曰:“書為心畫”。我覺得張先生的書法之所以能達到這些境界,與其忠厚善良、隨和樸素、嚴謹樸實的為人處世風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隸書的構架多是縱向取勢,意態宏深,長撇大捺,左右開合。而張銅彥先生的書法不但頗有傳統經典隸書結體的縱向取勢之理,而且著意于字體結構的屈伸變化。他有時按照章法規定或避免字形雷同,常采用伸縮辦法來打破隸書扁寬取勢的習慣定勢,其隸書整體取縱勢較多,不乏篆書的韻致。他的結體以橫向取勢為基調,篆隸結合,古趣盎然;其書法通常指出結字的方正與細膩,但又按照上下左右的字與字之間的關系,以及單個字筆畫的多少,隨機應變地處理字形,使其隸書結體打破了通常隸書均勻扁平的形體,而是有長、有短,有方、有圓,自然生動。章法上橫有行,豎有列,總體而言字距小于行距,給人以沉穩清新之感。
張銅彥先生的篆書大量吸取了簡尺牘、漢篆和書法的結體,通過開合的巧妙變化,不但導致了筆畫與筆畫的垂直、這一個別結構與另一部份結構的垂直,而且充分展現了隸書的動態美感。其點畫組合的方法、字形的方扁、偏旁部首的迎讓關系并且自己獨到的審美趣味,也是產生他隸書與眾不同風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在提到用墨時說:“墨淡則傷神采,墨濃必滯鋒毫?!蹦^淡,易傷神韻、風采;墨太濃,易滯澀遒勁,難以揮灑自如。銅彥先生作楷書,喜用濃墨,因為其行筆相當嚴謹,加之書寫時懸肘懸腕,中鋒鋪毫,并使身體之力達于筆墨,再使筆尖與紙造成摩擦,甚至還通過全身的呼吸調整,運用提氣、提筆、輕功的技巧。故能使水色烏亮、虛實相間,厚重而不失柔潤。筆畫盡管光潔,但勢之勁利,韻之虛和,力透紙背,神完氣足,渾然如一體。
卓然成家
如果從諸多字體的書寫節奏和筆劃之間的關系方面來說,隸書則是一種偏于“靜態”的字體,其書寫速度、節奏相對比較急速一些,張銅彥先生的書法重在體現靜態的構建意趣,字形方滿,而章法又常使其富有,這特別能體現、突出其隸書厚重的筆觸構形,所以我本人覺得他的書法尤其適合寫春聯、匾額、橫幅以及大字榜書。其書法用筆實在、沉穩,與結構的方整共同打造了端方莊嚴的書畫形象。而隸書、草書則是偏于“動態”的字體,書寫的速度和節奏則快一些,另外筆畫與筆畫之間非常重視互相的契合。在張銅彥先生的書法中,頗具匠心而又不會給人矯揉造作之感,藏巧于拙,于工穩中求變化,在差異中求統一,令人回味無窮。在他的隸書中表現了博大與獨特,秦漢古風與現代觀念的精妙結合,隨意出格與法度規范等方面的對立統一。張銅彥先生40余年的書學道路,廣涉博取,故其隸書其實很“工穩”,但不會給人“匠氣”之感,而是非?;顫?、富有朝氣,具有行書法的韻致。
張銅彥先生在書法的作畫上之所以能獲得這么大的創造,卓然一家,這不僅與他的天分和悟性有關,但主要在于他的執著和修養。他的篆書上溯明清、窮究兩漢,故能渾厚深沉;他的書法又能廣泛借鑒現近代諸位大家,所以其書法又不乏現代詩論。另外因為張銅彥先生良好的人格修養、善于學習、取法乎上,又廣交朋友,所以其視野開闊而能取精用宏、食古能化而致數體合一。
張銅彥先生在書法的研究和創作上獲得的創造是有目共睹的,但藝無止境、學海無涯,在繪畫美術的道路上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對于一個酷愛繪畫美術的人來說,“路坎坷其修遠兮”,在山陰道上沒有終點,需不懈地上下求索!,
張銅彥近影
相關內容: